“忍气吞声”何时休?《繁花》舆论发酵,录音只是冰山一角! 99xcs.com

2025年八九月,《繁花》这部剧再次引起广泛关注,但这次的焦点并非续集或新剧情,而是编剧古二公开发文,声称自己才是该剧的核心创作者。他指责剧组将他的大部分成果归功于编剧秦雯独占,还曝光了王家卫与秦雯谈论剧中演员陈道明、靳东的录音,这一举动迅速引发了热议,并成功冲上热搜。

回想起《繁花》初播时,它曾备受瞩目。2023年12月27日,剧集上线,凭借其精致的时代感与王家卫的独特风格,吸引了大量粉丝。到了2024年,《繁花》更是斩获了白玉兰奖的五项大奖,包括最佳中国电视剧和最佳改编编剧(由秦雯获得)。谁能想到,剧集开播将近两年后,竟然会爆出这样的署名争议。

其实,早在2023年,古二就曾在自己的公众号“古二新语”中提到过这件事,声称自己是《繁花》中的人物和主线的主要创作者,但当时剧集正火,没有人理会他。直到2025年,他再次站出来,提出“被剧组剥削”的说法,并发布了相关录音,这才引起了舆论的强烈反应。

此后,《繁花》剧组两度发布声明,坚称古二仅负责前期的资料收集工作,并且他在剧中的“前期责任编辑”署名已经符合其实际工作内容,同时表示古二曝光的录音经过了剪辑和加工。秦雯也迅速反击,称古二的言论构成诽谤,决定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己的名誉。

在这场争议中,9月23日,古二的公众号被封禁,所有文章都无法查看。尽管平台表示封号是根据《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执行,但到底是依据哪一条,为什么不只是删除有争议的内容,而是整个账号被封,令人疑惑。许多人开始猜测,是否封号背后还有其他原因,尤其是古二的账号并不全是争议内容。

这起事件迅速将舆论分为两派。剧方支持者,如《繁花》的视觉总监鲍德熹和导演王晶,纷纷力挺剧组,王晶还表示:“攻击巨人是吸引注意力的最佳方法”,暗指古二借此博取关注。然而,另一方面,许多中小编剧则站出来声援古二,表示自己也曾遭遇过“无署名、无报酬”的境遇,并且不得不“打落牙齿和血吞”,因为这在影视圈几乎是常态。

这些声音反映了很多职场人的无奈,尤其是在影视行业,资源和话语权稀缺的小编剧,往往没有能力与资本方谈判。在与制作方合作时,能拿到项目就已经很幸运了,根本不敢要求把“谁做了什么”写进合同。即使后来出现问题,也往往没有证据支持自己的立场。

直到现在,争议依旧没有结论。有人支持古二,认为他若不是有真凭实据,怎么会一再坚持;而也有不少人支持剧组,认为如此大规模的制作,署名问题应该不会随便出错。然而,剧组所承诺的“公开三年前期筹备内容”至今未见公布。

在这场风波中,《南方人物周刊》采访了三位知识产权和影视合同领域的律师,才逐渐揭开了真相。原来,秦雯选择通过名誉权诉讼,实际上是走了一条“省事”的路径。一位名叫杨燕的律师指出,名誉权诉讼相对容易举证,秦雯只需证明古二的言论对她的社会评价造成了负面影响;但如果涉及署名权纠纷,就需要证明“谁写了什么”,而在影视创作中,剧本的创作往往是多人共同修改和参与的,确切的归属很难厘清。

另一位律师汐溟补充道,秦雯和制片方之间有委托创作合同,只要制片方未明确表示秦雯未完成创作工作,法律上就会认定秦雯为正式的署名者。因此,秦雯直接诉讼名誉权更为快捷且高效,且能更快遏制舆论,防止他人借机支持古二。

然而,古二如果起诉署名权,他将面临更加复杂的挑战。一位律师提到,古二需要证明自己的创作具有独创性,并且这些创作在最终剧本中得到了体现。但在影视创作中,很多小编剧根本不会保存初稿或会议记录,即便保存了,电子文件的时间戳也很容易被修改,可信度不足。此外,剧组掌握着最终成片的版本记录,古二已经离开剧组,无法获得这些关键证据。

这种“证据不对称”的情况让古二的胜算变得渺茫。剧组掌握着核心证据,而古二只能依赖自己零散的录音和记忆,如何能与剧组抗衡?即使他最终打赢官司,错过的项目和受损的职业声誉也无法恢复。

律师们普遍建议,古二可以通过秦雯的名誉权诉讼,在证据交换阶段争取剧组的创作记录,再补充一些自己的底稿,接下来可以选择继续起诉或通过行业协会调解,毕竟这样更为稳妥。

《繁花》这起编剧署名争议,虽然看似是两位创作者之间的冲突,但从本质上看,却暴露了整个影视行业中的深层问题。中小编剧的维权困境早已存在多年。许多编剧在未签合同的情况下就开始工作,或者签下了“霸王条款”,一旦出现问题,他们只能默默承受。此外,即使胜诉,赔偿金额也很少,且编剧往往会被资方列入“黑名单”,此后再也没有机会合作。

要解决这些问题,仅靠个体的维权是不够的。律师们建议,法律需要更细化的规定,例如明确界定“什么样的贡献可以署名”,并且建立创作贡献登记制度,让剧组在项目备案时就清楚列出每位创作者的具体贡献。行业协会也应当发挥作用,制定统一的署名标准,避免资方随意做出决定。像美国编剧工会那样,明确贡献比例,能够在争议中进行仲裁,这样才有助于保护编剧的权益。

《繁花》的编剧之争,虽然尚未有定论,但它却像一面镜子,揭示了编剧权益方面的诸多漏洞。希望这场风波能推动行业变革,让更多认真创作的编剧不再寒心。毕竟,一部成功的剧集,除了导演和演员的努力,背后更离不开编剧的才华与付出。如果连编剧的基本权益都无法保障,又怎能期待未来能有更多优秀的故事诞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