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逸梵:一生情人无数,堕胎多次,晚年谈女儿张爱玲:虎毒不食儿(黄逸梵一生) 99xcs.com

黄逸梵,张爱玲的母亲,曾是上海滩上一位风华绝代的名媛,拥有着众多追求者和辉煌的岁月。她的情感生活虽然光彩夺目,却也充满了无数不为人知的波折和秘密。经历过多次堕胎的她,回顾自己的一生时,曾用“虎毒不食儿”这句话形容自己和女儿张爱玲的关系。那么,这句话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深层的母女情结?黄逸梵的回忆中,她到底在忏悔什么,还是在控诉什么呢?

出生在黄家,风华正茂

黄逸梵,本名黄素琼,出生于名门望族。她的祖父黄翼升是晚清的名将,虽然父亲早逝,但母亲作为受宠的妾室,一直很疼爱她。黄逸梵自小便是在母亲的宠爱中成长,个性独立且思想前卫。母亲一直期望她能找到一桩门当户对的婚事,尽管黄逸梵对这些安排并不热衷,但出于孝心,她还是最终答应了婚事。

1915年,黄逸梵嫁给了李鸿章外孙张廷重。两人婚后虽然没有太多感情基础,但生活相对安稳,并育有一子一女,其中长女便是后来的作家张爱玲。尽管黄家和张家曾经显赫一时,但随着时间推移,家道也已衰落,张爱玲的童年也未能一直享受富贵安逸。

追寻爱与自由的足迹

黄逸梵的美貌无疑在当时是一绝,不仅在上海滩上引得无数人倾慕,甚至去了英伦后,她依然是众人瞩目的焦点。但她内心的空虚与渴望精神上的契合,远远超过了物质上的满足。在那个男尊女卑的年代,她敢于挑战传统,追求自我,这份勇气令人生敬。

黄逸梵从小便有着不同于常人的婚姻观。在她看来,婚姻不应是束缚女性的枷锁,而是两个灵魂的契约。可惜,她与丈夫张廷重思想上的差距,令她感到越来越压抑。1920年,她决定走出这个压抑的家庭,去追求属于自己的人生。尽管张廷重百般阻挠,黄逸梵依旧坚决要出国留学。她变卖家中财物,筹集资金,带着一颗渴望自由的心,独自踏上了前往异国的船。

当时,张爱玲才四岁。母亲的离开给年幼的她带来了无尽的伤痛。张爱玲后来回忆母亲时写道:“她是一个美丽的女人,有着不羁的灵魂。她敢于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即使这意味着要放弃一切。”这既是对母亲的敬佩,也是她对母亲决绝离去的怨恨。母女之间复杂的情感,在张爱玲的内心深处生根发芽。

漂泊异国,孤独终老

离开家庭后的黄逸梵,在法国、英国、香港等地漂泊。她身边虽有不少男人的身影,但没有一个能为她提供真正的归宿。曾经她对一位叫毕先生的男子动过真情,但却发现他也在与她的好友交往,于是她果断选择离开。她与其他几位男人的关系也都未能长久,最终都以分手告终。

在英国的岁月里,黄逸梵几度怀孕,但都选择了堕胎。每一次她下定决心离开时,便是决绝的再无回头。虽然她表面看似潇洒,内心却日渐充满孤独。在异国他乡,她常常一个人徘徊在泰晤士河边,凝视着河面上的波光,不禁思绪万千,心中时常泛起对故乡上海的思念。

黄逸梵给张爱玲写过几封信,信中充满了对女儿的思念。然而,她始终没有寄出这些信,可能是不知如何面对曾被自己抛弃的女儿,也可能是她怕勾起女儿对往事的伤痛。她选择将这些信件深藏心底,就像她心中深藏的愧疚和不安。

重返故土,心如刀割

1950年,黄逸梵终于回到了上海。然而,这次回归似乎并非真正的归宿,她只是匆匆停留了几日,便再度启程,回到英伦。她的心情十分复杂,既有对故乡的怀念,又有对过往的痛苦记忆。再回到黄浦江畔,站在那片曾经令她憧憬的土地上,她思绪万千——从年轻时的梦想,到离家时的决绝,到母亲与张爱玲分离的痛心,这些往事仿佛都在眼前重现。

尽管此时偶尔会收到张爱玲的来信,但黄逸梵始终没有给予回应。她明白,她自己已经伤害了这个女儿,切断了母女之间的情感联系。每次想到张爱玲,她内心都会泛起阵阵酸楚。

孤独的终结,深沉的忏悔

1957年,病魔缠身的黄逸梵孤独地蜷缩在伦敦简陋的公寓里。她已经不再年轻,曾经的风华已消逝无踪,取而代之的是满面的沧桑和体内的病痛。在这时,张爱玲寄来了100美元,这是母女俩最后的联系。黄逸梵轻抚着女儿的名字,泪水模糊了双眼。

她曾多次写信给张爱玲,渴望见她最后一面,但始终未能如愿。她心中充满悔恨,悔恨自己未能尽到母亲的责任。她知道,自己这一生最对不起的就是张爱玲——那个她亲手抛弃的女儿。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黄逸梵回忆起曾经的青春、爱情、亲情和内心的迷茫。她突然意识到,自己一直追寻着身外的东西,却忽略了最宝贵的亲情。她想起女儿张爱玲,想起那个年幼时牵着自己手的小女孩。她的心中充满了不舍和愧疚,甚至在最后时刻,她都希望能再次见到女儿一面。

黄逸梵的生命在孤独中慢慢走向尽头。她为自己一生的选择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但最令她悔恨的,是那段永远无法弥补的母女隔阂。她在生命最后的瞬间轻声呼唤:“虎毒不食儿……爱玲,我并不怨你。”这是她一生中最深沉的忏悔,也是母亲对女儿最真挚的爱。

黄逸梵的这一生,映射出一个时代的缩影。她勇敢地追求自由与爱情,却也因此失去了与最亲近人的联系。她的故事令人感慨,让人反思在追求自由的同时,是否忽略了最珍贵的亲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