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后看《亮剑》:有人说赵刚有些“驴化”,我心里是不大同意的(亮剑老片) 99xcs.com

电视剧《亮剑》已经播出将近二十年,凭借其精湛的制作和真实的表现,至今仍被视为经典之作。作为一个喜爱研究近现代史的人,我对这部剧已经看了好多年,最近又重温了一遍,依然感到十分震撼。除了电视剧,我还看过了都梁的原著小说《亮剑》,电视剧主要展示的是前半部分,而后半段由于某些原因未能呈现。

今天,我想讨论一个有趣的话题——八路军独立团政委赵刚的“驴化”问题。最近我才了解到“驴化”这一说法,简单来说,这意味着原本作为知识分子的赵刚,在加入独立团后,受到了李云龙粗犷性格的影响,逐渐变得粗暴,开始骂人、违反纪律等。这一转变给赵刚带来了“驴化”这一戏谑的称呼。赵刚到独立团时,旅长陈赓曾让他去“降服”李云龙这头“犟驴”,结果赵刚最终也变得有些像“犟驴”,这成为了大家对他“驴化”的调侃。

那么,赵刚和李云龙究竟是谁影响谁呢?这是值得探讨的问题。《亮剑》这部小说和剧集,虽然有不少真实历史事件的背景,但作者往往为了增加戏剧性会进行一定的艺术加工,因此不能将其中的所有情节完全当作事实来看。例如,剧中提到的李家坡之战,其实对应的是百团大战中的关家垴战斗。李云龙带领独立团全歼了敌人山崎大队,剧情中他使用了两种战术——通过土工作业挖掘接近敌阵和使用3600颗手榴弹。虽然这些情节在剧中描述得生动,但事实上并不完全符合历史事实。关家垴战斗确实使用了土工作业的方式,但这并非是李云龙的创意,而是刘伯承指挥下的策略之一。

在战争中,土工作业作为一种常规战术,早在热兵器时代便已使用,并且在抗战、解放战争以及抗美援朝中都取得了成功。而剧中提到的3600颗手榴弹,显然有些夸张,因为在实际战斗中并没有这么多的使用。至于李云龙攻打平安县城的情节,这在现实中并没有发生,可能只是小说或剧集为了推动情节发展而加入的虚构部分。

都梁,作为《亮剑》的作者,曾有过参军经历,他对革命历史的了解使得小说中的许多内容非常真实,但由于他并未亲自经历那个时代,军事细节常常描述得较为简略或略有失真。比如,在《亮剑》中的一些军事常识错误,像五吨炮弹的描述,在实际战斗中是极不合理的,后来在新版《亮剑》中改为200吨炮弹,这才更贴合实际。

回到赵刚的“驴化”问题,很多人对他在剧中违背组织纪律、迁就李云龙的情节不太满意。事实上,赵刚在剧中违背纪律的情节确实很少,唯一一个显著的例子就是李云龙在攻打黑云寨后被降职,赵刚并没有执行上级的命令,而是继续支持李云龙,甚至在一个新兵因不认识李云龙而遭到惩罚时,赵刚反而训斥了新兵,维护了李云龙的权威。

但总体来说,赵刚在工作中非常注重组织纪律,他是一个非常优秀的政委。刚加入独立团时,赵刚并没有太多的工作经验,但他凭借自己扎实的政治素养,逐渐获得了李云龙的信任。通过与李云龙的交流,赵刚也逐渐改变了自己的工作方式,从一开始的文绉绉的做事风格,转变为更符合士兵性格的方式。比如,他学会了用更直接、简练的话语与战士们沟通。

赵刚也确实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多次战斗中,他不仅负责政治动员,还参与了战术安排,尤其是在独立团的突围和赵家峪的战斗中,他的影响力是不可忽视的。李云龙虽是军事主官,但赵刚的政治工作为他提供了极大的支持,帮助他更好地开展作战。

虽然赵刚并非军事干部,但他对李云龙的影响是深远的。李云龙在经历了许多起伏之后,逐渐变得更加成熟,开始接受学习,并且最终得到了较为高层的军事教育,这离不开赵刚的教导。赵刚的政治工作为独立团的整体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总的来说,赵刚作为政委,不仅在政治工作中取得了巨大的成效,还对李云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既能起到监督作用,又不干预李云龙的军事决策,充分体现了一个优秀政委的智慧和耐心。在赵刚的影响下,李云龙逐渐改变,成为一个更成熟、全面的军事指挥官。这一点,正是《亮剑》这部作品所展示的核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