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粉墙黛瓦的徽州古巷里升起缕缕松烟,国内首部聚焦徽墨文化的电视剧《家业》在期待中揭开序幕。与以往光鲜亮丽的荧幕形象不同,杨紫在剧中饰演的李祯,一出场便是满脸墨渍的“脏脏包”模样。没有精致的妆容,没有光鲜的滤镜,只有指尖与松烟的交错、掌心与墨块的碰撞。
徽墨,素有“文房瑰宝”之称。剧中李祯学习制墨的场景,几乎是对古法工艺的完整复现:
- 搓灯草时,杨紫的指尖翻飞,细碎的草屑在掌心间一点点被揉搓成型,那份耐心和灵巧,让人感受到古人“慢工出细活”的智慧;
- 烧烟取料时,她的目光紧紧盯着火候,唯恐松烟过火而失去最佳色泽,额头的汗水混着烟尘,勾勒出一种执着;
- 捶打墨锭时,手臂一次次抬起、落下,动作枯燥却极富节奏感,每一声“砰然”都像是在与时光对话。
这些镜头没有华丽特效,却在细节中透出了对古法制墨的敬畏。观众甚至说:“这不是在演戏,而是杨紫真的在制墨。”
李祯的成长,不仅仅是家族兴衰背景下的命运转折,更是一个年轻女性在非遗传承中的担当。杨紫用细腻的表演,让观众看到角色的双重面貌:她既是面对困境不低头的坚韧女性,也是肩负守护技艺使命的柔情传承者。
尤其是那一幕,当李祯小心翼翼地捧起自己亲手制成的墨锭时,眼神中闪烁着光芒。那份光,不是简单的喜悦,而是经历反复失败与坚持后的骄傲,是传统文化在年轻人手中重新焕发生机的写照。观众感叹:“杨紫不是在演角色,而是在让文化活过来。”
娱乐圈中,女演员为了保持光鲜亮丽的荧幕形象,往往极少会让自己“变脏”。而杨紫在《家业》中直接顶着满脸墨渍出镜,形象反差之大,让观众惊呼。但正是这种“不体面”的造型,才最贴近真实的制墨匠人。那些日复一日与烟火、灰尘为伴的双手,那张沾满墨迹的脸庞,本就是传统手艺人最常见的模样。
杨紫用这种“放下偶像包袱”的态度,完成了一次真正的角色转型。她不怕变丑,只怕这门古老技艺失去观众的关注。
从荧幕到现实:一场关于文化的对话《家业》并不仅仅是一部家族剧,更是一部文化剧。它通过一段段人物命运,将徽墨工艺与观众拉近。杨紫的表演,让“非遗传承”不再停留在书本或博物馆里,而是通过荧幕进入到千家万户。观众跟随李祯的成长,看到了一个家族的沉浮,也看到了传统手艺如何在时代中坚守与蜕变。
有人在评论区写下:“原来我们身边的文化宝藏,并不是高高在上的,它就在那一张‘脏脏包’的脸里,在那一声声捶墨声里。”
结语:当演员遇见非遗杨紫的新角色,为观众呈现的不仅是一个人物的故事,更是一种文化的力量。她用满脸墨渍的“脏脏包”形象,提醒我们:美不止是光鲜亮丽,还有一种叫做“匠心”的质感。
《家业》借由杨紫的沉浸式演绎,把徽墨这一“文房瑰宝”带进了当代视野。它告诉我们:非遗不是过去式,而是现在进行时;只要有人传承,它就会一直鲜活。或许,这才是这部剧最动人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