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丁柳元
这些年,我有幸在荧幕上呈现许多非凡的女性形象:具有坚韧不拔革命情怀的贺子珍,为理想勇于献身的杨开慧,在狱中依然保持尊严的江姐,朴实无华的龚全珍,为女性解放奔走呼号的向警予……
最初,我以为是我在塑造她们。
记得准备贺子珍这个角色时,我埋首于史料,试图捕捉她每一个细微的神情和动作。我练习她走路的姿态,模仿她说话的语气,甚至揣摩她思考时眉毛轻蹙的角度。我以为这就是塑造角色的全部。直到某个深夜,我读到贺子珍在长征途中为保护战友,被弹片击中仍坚持行军的记载。抚摸那些文字,忽然间,不再是演员在研究角色,而是一个普通女性在感受另一个女性的疼痛与坚韧。那一刻,我仿佛听见了她的声音:“不是你在演我,而是通过你,让今天的人看见我们曾经那样活过、爱过、奋斗过。”
饰演江姐时,这种感受尤为强烈。在渣滓洞监狱,她遭受了常人难以想象的酷刑,却始终没有背叛自己的信仰。我一直在思考,是什么样的力量支撑着这个年轻女性面对如此残酷的折磨?为寻找答案,我查阅了大量史料,去重庆实地感受她曾经被关押的环境。站在那间阴冷的牢房里,我明白了——支撑她的不仅有信仰,也有具体而鲜活的爱——对丈夫的爱、对孩子的爱、对同志的爱、对国家和民族的爱。这种爱如此强大,以至于死亡在她面前失去了威慑力。那一刻,不是我塑造了江姐,而是江姐重塑了我对爱与信仰的理解。
塑造龚全珍的过程,像是一场漫长的倾听。捧起剧本,我仿佛能听见她在艰苦岁月中,为孩子们轻声讲课时的沙哑嗓音;能看见她在昏暗灯下,为乡亲们缝补衣物时,那被岁月刻满痕迹却无比安详的侧脸。每一次揣摩,都是一次灵魂的叩问:是怎样的爱,能让一个人将一生的风雨,都沉淀为如此温暖的底色?这种倾听,让我的泪水与微笑成为与“老阿姨”的情感共鸣。
幸运的是,因为这次创作,我们成为忘年交。她平静的老年生活中,有了我这样一位年轻朋友。而她给予我的,是一种无声却强大的人格照拂。在名利场的喧嚣中,她的精神像一座沉静的山,让我得以栖息,找回内心的秩序。我终于明白,真正的感人,不是声嘶力竭的渲染,而是将深沉的敬意与澎湃的爱意,蕴藏在每一个克制的眼神中和每一次真诚的呼吸里。
戏已落幕,她们住进了我的心里。我不只是扮演过她们,更是被她们深深“爱过”和“治愈过”。我感受到人生的重量,不是来自角色的光环,而是源于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最纯粹的交付。
表演艺术最大的魅力,就在于这种“双向塑造”。这不是一种技巧,而是一种敞开自己的勇气,允许另一个灵魂通过你说话、通过你表达。你,不再是自己,而是一座桥梁,一座跨越时空、将心灵连接起来的桥梁。从历史到当下,从英雄到普通人,从荧屏到生活,我希望自己能够成为桥梁一样的人。
通过表演,我试图让观众看到的不是完美无缺的偶像,而是有血有肉的人:贺子珍会在深夜思念逝去的亲人,江姐在狱中会惦记丈夫和孩子,杨开慧也会担心丈夫的安危……正是这些人性的光辉,让她们的选择显得更加珍贵且震撼。
回望这些年的表演生涯,最大的收获不是奖项与赞誉,而是这些角色给予我的生命滋养。她们像一盏盏明灯,照亮我前行的路,也让我有机会将这光芒传递给更多人。
(作者为一级演员)
《 》( 2025年10月09日 20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