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向往的生活 8》刚开播就炸了锅。原班人马回归的热搜还没焐热,豆瓣评论区已被差评淹没:"黄磊不做饭了,这节目还有灵魂吗?"" 乌镇的戏台子比灶台还亮,烟火气彻底没了 "。从 2017 年蘑菇屋的劈柴生火到如今乌镇的剧本围读,这档陪伴观众八年的" 国民慢综艺 ",终究在" 戏如人生 " 的转型里,走到了口碑的十字路口。
首播最刺眼的争议,集中在 "变味的烟火气" 上。以往节目里,黄磊颠勺炒出的黄焖鸡、何炅和嘉宾蹲在田埂闲聊的画面,是观众心中最治愈的 "电子榨菜"。可第八季开篇,镜头里全是即兴表演、戏剧研讨会,彭昱畅拿着剧本背台词,张子枫在戏台后练走位,连最具生活感的做饭环节都交给了专业团队。有观众吐槽得直白:"以前看节目想搬去蘑菇屋,现在看节目像在补戏剧课,这是艺术人的向往,不是我的"。更有人戳中痛点:"嘉宾脸上连假装开心的劲儿都没了,透着股被迫营业的疲惫"。
节目组的转型其实早有伏笔。作为国内慢综艺的 "开山鼻祖",这档节目早已躲不开行业魔咒:从第一季豆瓣 8.1 分到第七季的 5.9 分,"种地作秀" 的质疑从未断过 —— 明星 "劈柴十分钟休息一小时" 的片段曾被群嘲,黄磊 "黄小厨" 人设也因 "食材提前备好" 的爆料翻车。与此同时,《种地吧》等新综艺用素人 192 天真实种地的硬核内容抢走观众,倒逼老牌 IP 必须求变。选择乌镇戏剧节资源,让黄磊转型 "艺术总监",本质是想把 "向往" 从 "田园乌托邦" 升级为 "职业与生活的平衡",可首波反响显然没接住这份野心。
放眼全球,慢综艺的转型都是道难题,但方向却大相径庭。英国《克拉克森的农场》走的是 "极致真实" 路线,前主持人克拉克森打理 6000 亩农场,从播种到收获全记录,一年只赚 144 英镑的窘迫比笑料更打动人,三季豆瓣均 9.6 分;国内《种地吧》用素人磨出茧子的双手,把 "劳作" 从娱乐变成事业,带动农产品销量增长 120%。这些成功案例都指向一个核心:观众要的 "向往",从来不是悬浮的想象,而是可感知的真实 —— 无论是田间的汗水,还是职场的挣扎。
可《向往的生活 8》偏选了最难走的 "艺术化" 路线。节目组试图证明:明星的向往未必是归隐田园,能在热爱的事业里松弛生活,也是一种理想状态。就像何炅在节目里说的:"不是只有种地才叫慢生活,围读剧本时的心流状态,同样很治愈"。这话并非没有道理,毕竟全球范围内,《克拉克森的农场》也不是只有苦累,克拉克森开兰博基尼拖拉机的荒诞,同样是 "职业人跨界生活" 的趣味表达。但问题在于,节目没能平衡好 "戏剧" 与 "生活" 的比重:当剧本围读取代了餐桌闲聊,当舞台排练覆盖了水乡漫步,剩下的就只剩专业门槛带来的疏离感。
争议的本质,其实是 "向往的生活" 该由谁定义。有人觉得,慢综艺的核心是 "反内卷",必须离城市越远越好;也有人认为,真正的向往是 "做喜欢的事,见想见的人",在哪不重要。就像日本综艺《明明是 nino》打破主持常规,用反差设定让观众看到 "综艺的另一种可能",《向往的生活 8》的尝试本身并非原罪。但它忘了,老观众的情感联结早已绑定在 "烟火气" 上 —— 就像《克拉克森的农场》再荒诞,也没丢了 "春耕秋收" 的农业本质。
目前节目刚开播,口碑还有反转的可能。如果后续能让戏剧融入生活细节:比如嘉宾边包乌镇粽子边对台词,在河边洗衣服时聊角色感悟,或许能找回平衡。毕竟原班人马的默契还在,何炅递杯热茶的瞬间,黄磊指导表演时的耐心,这些温暖底色从未消失。
八年时间,观众的 "向往" 也在变。2017 年我们想逃离城市,2025 年我们更想在生活里找到热爱的支点。《向往的生活》的转型,既是自我救赎,也是对时代情绪的试探。只是现在看来,它离观众的期待,还有一段乌镇石板路的距离。
你觉得丢了烟火气的《向往的生活》还值得追吗?明星的 "向往" 该迎合大众想象吗?评论区聊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