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撰文:@卡卡
编辑:@陈润哲
红果短剧开始做综艺了。
最近红果短剧上新竖屏微综艺《爆发吧,短剧》引发外界关注与讨论,从这半年的成绩来看,红果短剧仍旧是当之无愧的“短国霸主”,而其试水竖屏综艺的尝试,是否可以被视为进军综艺赛道的信号?
其实早在今年年初,红果短剧就已经试水综艺,推出了旅行向微综《出发吧短剧!》,但或许是与春节档相撞,所以这一早期动作并未被外界广泛关注。而伴随着这半年红果短剧频频打破上限,其在综艺侧的布局则更加引人注目。
红果短剧切入综艺赛道,究竟意欲何为?
短国综艺 成色几何
红果短剧在短剧行业的起势迅速,但转换赛道做综艺却没有延续其原本的优势。
先说《出发吧短剧!》,它是在今年春节期间上线的,采用了横屏综艺的模式,时长依旧延续了短国特质,一期21分钟,与市场上大多数微综艺的时长看齐。而内容则是把短剧行业较有知名度的头部演员聚在一起,让他们作为观众的眼睛去探索各个城市的美食与人文。
从综艺的完成度来看,《出发把短剧!》算是完成度还不错的节目,四平八稳。但它没能顺利出圈,或许也就是因为四平八稳。
节目本身与长视频平台制作的微综艺区别不大,一方面代表红果短剧在做综艺这件事上不是玩噱头,而是确实比照行业标准在做这件事;另一方面,也意味着节目没有属于红果独特的那个点,导致破圈程度不佳。
传统综艺是如何吸引观众的?无非两件事,极致的模式或者有吸引力的嘉宾。
而新模式对于整个综艺行业来说都是长期命题,更何况红果短剧这样的新入局者?那么只剩下嘉宾撬动观众这一条路,红果短剧在做综艺时有一点很值得关注,他们在这部综艺中没有找到外面那些知名度更高、路人认知度更广的所谓“大众明星”,而是选择了在短剧行业中小有名气的演员们。
这种尝试同样有两面性。对于不找大众明星找短国明星的选择,我们觉得是一部好棋,它意味着红果意识到自己在码盘子方面与其他平台相比,优势为何。然而,短国明星也意味着受众有局限性,观众很难看到他们的内容切片来关注节目。
大概也是《出发吧短剧!》上线后,红果意识到全盘依赖短国明星的影响力难以辐射到大众圈层,所以在接下来的《归来之重夺快冲冠军》《与“尼”同行》《爆发吧,短剧》,红果则采取了大众知名度高的明星+短国明星的做法。
比如《快冲冠军》中有刘维、杨迪,《与“尼”同行》则是以尼格买提为中心,《爆发吧,短剧》的主持人仍旧是杨迪。这种做法无疑在破圈程度上有一定效果的,至少比起来只在站内开花的《出发吧短剧!》,其余三档节目正在被站外观众看到。
从节目内容来看,《快冲冠军》和《与“尼”同行》仍旧与过去的节目模式差别不大。前者就是最经典的冲冲冲模式变体,后者则仍旧是文旅结合的路子。
从用户契合度来看,“冲冲冲”类与短剧平台用户的情绪点比较契合,而《快冲冠军》则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强化了节奏把控,把节目的时长缩短至3-5分钟一期,很符合碎片时间观看的需求。
短剧版《好六》 红果下得什么棋
看过了之前红果在综艺方面的动作,再来说《爆发吧,短剧》。
它请来了杨迪做主持人,节目的逻辑框架是杨迪的迪迪岛迎来了一批短国明星,而大家要在这里通过一系列游戏及活动争夺“岛主”的名号。
按照短剧的收看习惯,《爆发吧,短剧》也被切为5分钟左右一期,从节奏上看倒是比那些动辄1-2个小时的棚拍综艺要更紧凑,观感也轻松不少。但是从节目的环节设置以及整个模式来看,它确实很像是短剧版《好六》。
而如果仔细看节目内容及嘉宾阵容的话,你会发现它的功能也和《好六》类似,我们短国有自己的通告综艺了。它的作用,就是通过节目搭建一个短国演员们亮相的大舞台,观众通过这样一档节目,可以更了解他们在拍的作品,也可以更了解剧外的他们。
有人说这档节目“请了一群短国明星,但就是不好看”,认为其笑点陈旧,节目中的游戏设置也和其他同质节目类似。从内容本身来看,我们并不否认这一点,《爆发吧,短剧》与此前红果短剧的其他综艺一样,走得仍旧是四平八稳的路线。但“不好看”这件事,则要看站在什么视角下进行讨论。
竖屏节目难做是事实,这个难题即使强如红果短剧,也没有找到好的解决方案。而从节目模式、内容来看,红果要做的并不是去解决竖屏节目目前存在的桎梏与问题,而是通过节目来为“人”赋能。
今年短剧播放量频频破纪录,去年3亿播放量就已经称得上是破圈了,而今年不少作品冲上了10亿甚至20亿的区间,有人笑称这是“短剧放卫星,数字越来越高”。姑且不论计算方法等问题,今年体感有热度的短剧确实不少,但核心问题在于——论剧不论人。
除了少部分在短剧行业地位稳固已经形成强认知的真·短国明星,比如柯淳等头部演员。其他大部分短剧火的是内容、是脑洞,而演员获得的加持有限。
很多观众在做抉择的时候,会因为更极致的人物关系、更离奇的剧情设置、包括更有特色的服化道,而选择入坑一部剧,但冲着某某演员来的却不是这么多,这一点与长剧市场形成了鲜明对比。
这或许也能解释,为什么短剧在几年时间完成了长视频走过的路。因为观众无需为了流量或数据,去为演员做数据,所以观众选择谁,更取决于内容质量。于是短剧才能在诞生后不久完成弯道超车,改变整个市场格局。
但话又说回来,短剧的这些特质并不意味着短剧演员不应该明星化,相反演员明星化也意味着规范化。而目前短剧行业特别是演员侧,就是缺乏这种规范化。而红果要做的,或许正是收拢行业中这些演员们,去构建更完成的生态。
左手有剧 右手有人?
当然,我们不应该脱离平台整体动作来单独分析红果做综艺这一件事,结合前不久红果发布了《演员合作计划》,或许能够更清晰地看到他们的打法与目的所在。
与长剧集演员的发展相比,短剧这边确实还保留有几分野蛮生长的意味。除了听花岛等少数头部公司之外,大部分短剧公司并不愿意培养演员,觉得前期投入过大,而部分演员也不愿意与公司捆绑,觉得没有自由度。
从双方意愿来看,公司不愿意养演员,演员自己又寻求自由。那么公司只负责码盘子+内容制作,演员自己成立工作室接项目,看起来是不错的选择,但这同时也意味着双方的权益都得不到相应的保障,而且新人出头更像是撞大运。
同时,缺乏专业人士的运营,大部分短剧演员确实有机会演到爆剧热剧,但却吃不到剧集带来的流量加持,更谈不上破圈被大众熟知。这也就是前文我们所说的,很多短剧演员面临着“戏红人不红”的问题。
而这份《演员合作计划》主要涉及三方:演员、演员运营机构、制作公司,这也是短剧制作链条中最重要的三方。
红果对演员开启分账机制,与他们共享收益,并且会wield合作演员匹配符合个人特质的项目,筛选合作机构;对于演员运营机构则按照新人演员与成熟演员两类划分,当演员及机构入驻平台后,参演项目上线不仅演员可以获得分账,机构也能获得激励费用。制作方则获得合作资源以及透明的档期资源,说得更直白一点,请演员的性价比变高了。
三方都能从合作中获得激励,而红果获得的,则是把演员、机构及制作方更好更紧地与平台结合在一起。它的角色乍一看像桥梁或者匹配平台,有需求的演员、机构与制作方可以在这里找到自己所需。
结合这份计划,也不难理解为什么红果今年在综艺侧动作频频。它是要通过综艺去放大“演员”们的个人特质,依托综艺的覆盖性与高效性,把这群短剧演员一层层从平台内部推向外界。
首先,愿意在红果上看综艺,知道红果上有综艺的,一定是红果本身的受众,即短剧爱好者。他们看剧不追人,但综艺给了他们脱离角色认识演员本人的抓手和契机。因为他们本就对演员们饰演的角色熟悉,所以有很高的可能性“看到不同于角色的ta继而产生好感”。
这是第一重破圈,让站内用户认识“演员”。
当站内用户对某位演员的认知度达到一定浓度后,自然会在站外形成讨论,而这些综艺的片段恰好具备成为传播物料的特质。这就达到了第二重破圈,短剧演员在大众视野中有了存在感与认知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