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注片片,精彩绝不错过
就在国庆刚开始的时候,太平洋对岸的好莱坞又炸了。
起因是这位号称能“重新定义明星”的女演员。
光看照片,大家能瞧出这位演员有什么奇特之处吗?
看不出的话,我要公布答案了。
这是一位AI生成的虚拟演员,名叫提丽·诺伍德。
该虚拟演员不仅拥有自己的社交账号,还主演了AI生成的短片。
剧本是ChatGPT写的,视频是十几个AI系统包办的。
制片人说,使用AI演员,能降低90%的制作成本。
眼看有AI要来抢活,演员们不干了。
为此,美国演员工会发文称,坚决抵制AI合成演员,并且做出如下声明:
诺伍德不是真正的演员,而是一个计算机程序生成的角色,该程序未经允许、也没有支付报酬,就利用了无数专业演员的表演成果进行训练。她没有人生经验,没有情感。观众对脱离人类体验的虚拟内容并不买账。这样的角色并没有解决电影行业的问题,反而制造了问题:它窃取演员表演,伤害他们的生计,并贬低了人类艺术的价值。
无独有偶,太平洋的这边也因为AI和演员的冲突闹出了热搜。
只不过焦点是著名演员唐国强。
在综艺节目《王牌对王牌》第九季的游戏环节中,节目组给了一个辩题:“AI演员是否能取代人类演员”。
有趣的是,在场几乎所有演员,都坚决认为AI不可能取代演员。
演员刘涛更是站在整个人类文明的视角,说如果AI真能取代人类,将会出现非常可怕的场景。
只有唐国强老师一个人,坚决认为AI演员会取代人类演员,并且直接点出这场辩论的本质:
到底什么是演员?什么是演技?AI能不能在演技上胜过人类?
唐老师的观点是,演员虽然不同于机器,有自己独特的情感,但是在表演这件事情上,AI机器和真人演员在做同一件事情:以假乱真。
说到激动处,唐老师用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举例。
早年间,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倾向于让演员揣摩角色心理体验,与角色的精神世界产生共鸣。
但晚年时,他意识到人的情绪飘忽不定,难以捕捉。
所以他提出“形体动作排练”,通过动作的设计和执行表达角色情感,达到相对真实的表演。
反正真人和AI都是在“演”,都是要执行动作,那肯定是AI的执行效率更高,演得更准确。
这时反对方辩友又提出不同意见。
想培养AI对表演的理解,就得用人类演员的表演作为数据库去训练。
也就是说,AI表演再怎么精湛,也只是在前辈表演的框架内进行重复而已,演所有角色都用同一个方法,能有什么好看的。
人类的演员具有无穷的创造力,他的表演可能不如AI完美,但也许一个失误的表演,反而能创造出经典。
此时,唐国强老师一句话绝杀整个比赛:
《哪吒之魔童闹海》这部戏没有一个真人演员,但票房却断崖式领先所有真人演员的电影。
唐老师这句话的意思是,人类演员引以为傲的“创造力”,其实对最广大的观众来说,并不是什么要紧事情。
就算没有真人,也能创造出大众满意的作品。
这场综艺辩论最终以唐国强老师“1对7”获胜告终,颇有诸葛亮舌战群儒的风范,却也由此引发了一场对真人演员的声讨。
有网友评价道,就如今大部分流量鲜肉的演技而言,确实比AI差远了。这样一批人若能被AI演员取代,难道不值得庆贺吗?
还有观众嘲讽道:全场演技最好的唐老师,反而认为自己可能被AI取代;而一群演技平平的,却坚称自己无可替代。
其实对于综艺上的事,大家不必过于较真,因为节目本身就有剧本,每个人的辩论观点也都是提前设定好的。
仔细观看便会发现,节目中每位嘉宾发言时,眼神都会不自觉地瞟向上方的提词器。
不过我愿意相信,唐国强老师真心认为AI会取代他们这些演员。
因为在场上,唐老师眼神完全没瞟提词器,关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形体表演方法这种学院派论点,似乎是他临场发挥的。
也因为在场下,唐老师见到太多关于他的“鬼畜作品”。
博主们将他饰演诸葛亮的视频和音频进行剪辑拼接,就能创作出全新的剧情。
唐老师虽然年纪大了,却可能是全场嘉宾中看得最清楚的:随着技术发展,演员的重要性正日趋下降。
很多人一说起演员的演技,可能都会觉得这是个天赋的问题,但其实它同样是个技术的问题。
一百年前要是没有摄像机的诞生,哪有电影这个东西,也就没有电影演员演技的问题。
默片时代,演员必须使用极度夸张的肢体表演,向观众传递信息。
后来,随着摄像技术在弱光环境下也能捕捉细腻的面部表情,表演便转向更为精细化的呈现。
在胶片时代,受限于高昂的胶片成本和繁琐的物理剪辑流程,导演们更倾向于依赖演技精湛的演员,以精准完成长镜头的拍摄。
待到数码时代来临,剪辑与拍摄变得便捷,导演也能实时监视演员在镜头前的表现。
这一切,既降低了影视制作的门槛,也大幅拉低了对于演员演技的门槛。
在一次又一次的技术变革中,演员的表演风格与演技标准历经多次转变,跟不上时代的,都化作了“时代的眼泪”。
最典型的案例是武打演员。
胶片时代的平均镜头时长在12-14秒,武打演员要在长镜头中,硬桥硬马地打出真功夫,就必须具备扎实的武术功底。
到2014年的时候,电影的平均镜头时长已经降低到了2秒左右。
武打戏从“硬桥硬马”的实战,变成了依赖碎片化剪辑的呈现。
戏里两人大战了几百回合,却找不出一个同框的画面。看来演员在拍戏时,只要朝着空气挥动兵器便可,剩下的交给剪辑。
特效、威亚和慢动作的滥用,也让武打戏从硬朗风走向了飘逸。
最终的结果就是,导演们再也不需要把钱花在武术明星身上。
于是乎流量明星占据了武术演员的生态位,像谢苗、释小龙这类武打演员,就只能去拍网大了。
而如今,流量明星们也面临着被AI取代的风险。
既然镜头被切得如此细碎,演员在一场戏中往往只需完成一个表情便能过关,那么AI演员自然具备了胜任的可能性。
相比之下AI演员发挥更加稳定,指令如何便如何演,不挑剔不反抗,而且道德和文化水平比内娱的九漏鱼要高,无需担心塌房。
关键在于,很多流量演员,演起戏来跟AI差不多。
说演开心就只会哈哈哈,让演难过就只会呜呜呜。
偏偏这些人片酬还拿得贼高。
同样的演技,AI演员成本更低廉,“调校”完成后便几乎无需额外投入。
而且人家是“长生不老型选手”,好用就能往死里用,咋用都不会“死”。
AI对影视从业人员的威胁,已不仅仅是幻想,而是正在进行时。
《流浪地球2》中,用AI进行后期制作,让刘德华、吴京等人饰演的角色 “返老还童”。
成龙的电影《传说》,使用AI建模制作出“AI成龙”来表演。
电视剧《异人之下》中,饰演二壮的厘里,是阿里大文娱创造的AI数字人。
AI技术正逐步渗透进影视剧制作的各个环节。
从剧本的筛选、创作,到角色与场景的生成,再到演员的选择,乃至后期制作,均有相应的工具介入。
不但效率比人要高,AI辅助生成的数字资产,也会像横店的固定拍摄场景一样反复使用。
就连影视剧上线流媒体后,视频平台的“跳看”功能,也是先由AI对视频进行深度分析,再给用户提供跳看节点。
如果观众看完后兴犹不浅,甚至可以与剧中角色交流。
视频网站会让AI深度学习剧中主要角色特点,模拟该角色的心态与观众交流。
或许正是感受到“蛋糕”被分食的危机,从编剧到演员,好莱坞掀起了一场抵制AI的浪潮,甚至提出得限制AI在影视创作中的使用比例。
历史的大潮,似乎就要席卷传统的影视制作方式。
但无论如何,如今的AI水准,远远达不到彻底取代人类的水平。
真等到AI演员足以取代人类演员的那一天,我们更该担心的,恐怕是自己所在的岗位是否会被AI替代,而非演员们的去留。
更何况在历史上,计算机已在多个领域超越人类,却从未真正“消灭”任何一个行业。
2017年,AlphaGo击败柯洁,标志着人类在围棋领域已无法与AI正面抗衡。
但随后人们发现,AI跑出的棋谱,极大地拓宽了人类棋手的思路,整体提升了棋艺水平。
围棋非但没死,现在更加兴旺了。
AI没能消灭围棋和国际象棋,相机的出现没有杀死绘画,短视频没能杀死电影,电影的出现也没杀死戏曲和话剧。
《哪吒之魔童闹海》的高票房,的确证明了好作品不一定非要人来演,但好的电影市场也不能只有动画片,还是需要真人电影的。
因此我们无需担心AI会取代所有真人演员,它淘汰的,只是那些表演如同AI的流量演员。
在综艺节目的辩论赛上,作为唐国强的对手,刘涛提出了另一种观点:AI是服务于人的,它无法取代人,但它能让人变得更有想象力和创造力。
也许有AI演员的存在,会让人类演员重新在磨炼演技的赛道上卷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