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80年,彼时身处台湾的著名影星葛香亭(1916 - 2010),终于与大陆的亲人建立了联系。
在这一年的9月,他与同样身为演员的儿子葛小宝(1939 - 2000),于香港与阔别三十余载的大陆妻子丁文兰以及女儿葛金凤温馨重逢。三十多年的漫长离别后,夫妻重逢、父女相见,那动人的场景、殷切的期盼,还有相见时刻令人潸然泪下的真挚情感,自是不言而喻。
葛香亭与他身处台湾的妻子于自家客厅留下合影。
此刻,葛香亭伫立在酒店大堂的正中央,反复地整理着领带。
当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妇人出现在酒店门口的刹那,他仿若被施了定身咒——那竟是他当年离别时,青丝如墨、风华正茂的妻子丁文兰。
丁文兰倚靠着门框,眼神在熙攘人群里焦急寻觅,直至望见了他。
两位老人仿若回到青春年少,步伐轻快地小跑着趋近。然而,在相距仅三步之遥时,他们却猛地顿住身形——那太过漫长的分离,令他们满心犹疑,不敢确定眼前所见究竟是虚幻的梦境,还是真实的重逢。
儿子葛小宝(右侧)举行订婚仪式,向双亲敬酒致意
葛香亭的手微微发颤,缓缓探出去,轻柔地抚上妻子的面颊,好似在验证眼前这一切并非虚幻。
他们的女儿葛金凤,泪水早已潸然滑落。她紧紧攥着的那张全家福,纸张已然泛黄——那是1949年举家离开上海前夕所摄。
葛小宝眼眶泛红,轻柔而有力地将妹妹搂进怀中,嗓音低沉又坚定:“往后,哥哥一直都在。”
葛小宝
在二人见面之前,葛香亭便已请人告知丁文兰,因与大陆的亲人长久隔绝,音信全无,不知生死,故而他在台湾另行组建家庭,又育有五个子女。
在台湾演艺圈,葛香亭之名可谓家喻户晓。他演艺生涯璀璨,参演作品多达176部。1965年,他凭借《养鸭人家》、1970年又以《高山青》两度荣膺金马影帝殊荣。2005年,他更是荣获终身成就奖,其艺术成就备受尊崇。
这是电影《养鸭人家》(1965 年)的一张剧照。从左至右分别是:葛香亭、唐宝云、武家麒。
特别是在影片《养鸭人家》里,他扮演唐宝云(1944 - 1999)的养父。对这段并无血缘的亲情,他演绎得感人肺腑,也借此奠定了自身在影坛的地位。
在华语影坛颇具声望的大导演丁善玺(1936 - 2009)与李行(1930 - 2021)看来,葛香亭是诠释性情倔强且父亲形象极为鲜明角色的不二人选。每当影片中有此类人物设定,这两位导演首先便会想到他,力邀其出演。这一情形,曾令同样与两位导演有诸多合作的曹健(1922 - 2002)、崔福生(1931 - 2013)略感不服,他们觉得自身同样能够出色胜任这类角色。
这是1993年播出的电视剧《包青天》中的一张剧照,图中人物由曹健饰演。
1972年电影《秋决》的剧照,画面中是崔福生。
葛香亭于1916年8月8日诞生在江苏省徐州萧县。他曾就读于萧县师范学院,学业完成后便在小学从事教学工作。
任教一学期后,因抗战爆发毅然投身军职,加入军中剧团,自此正式开启演艺生涯。
葛香亭与欧阳莎菲
1940年,葛香亭踏入上海颇具声名的金星训练班,与欧阳莎菲(1924 - 2010)、谢晋(1923 - 2008)等成为同窗。
一年后毕业,选择留在公司,先后参演了《乱世风光》(1941 年)、《白云塔》(1942 年)等影片,同时还兼任公司的化妆师一职。
国共内战时期,经友人引荐加入了装甲兵剧队。
1949年,葛香亭携子葛小宝跟随军队渡海抵达台湾,成为了康乐总队的一员。
在康乐总队时,他的发展颇为不顺。1964年,他投身中影公司成为一名演员,由此开启了真正意义上的艺术征程。
因子女众多,他初到台湾时生活颇为艰辛。除了投身演艺工作外,还兼任了《蚵女》(1963 年)等电影的化妆师。彼时,中影公司造型组的女职员,均曾担任过他的化妆助理。
这是电影《蚵女》(1963 年)的一张剧照,画面中的人物是葛香亭。
他的儿子葛小宝体态丰腴,模样诙谐,仿若天生的喜剧艺人。父子俩在台湾的演艺领域里,各自发光发热,均有着独特的贡献,进而成为颇具知名度的演员。
葛香亭的表演技艺已然臻至炉火纯青之境,于台湾影坛塑造了诸多堪称经典、值得传扬的老生角色。
这是电影《蚵女》(1963 年)的一张剧照,画面中右侧为葛小宝,身旁是武家麒。
他所塑造的老生形象,总体而言呈现出如下特点:其一为深沉的人道主义典型。
葛香亭自身慈祥朴实、宽怀仁厚的气质,为他塑造此类角色赋予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在塑造此类形象的过程中,他巧妙且和谐地融合了自身性格里的天然特质与艺术表现中的创造要素。如此一来,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呈现出一种自然浑融、真假难辨的状态,实现了表演者与剧中角色的深度合一。也正因为如此,这类形象所彰显出的人道主义精神格外醇厚深沉,极具感染力。
1966年电影《还我河山》的宣传照片,画面中有葛香亭与唐宝云。
在影片《养鸭人家》里,葛香亭饰演老鸭农林再田。他育有一子,此外还收养了一位义女,名为林小月。
剧情围绕林再田对林小月的悉心呵护展开,他竭力避免林小月知晓自己的真实身份,生怕她的心灵受到伤害。
这是电影《养鸭人家》(1965 年)中的一张剧照,画面中是葛香亭与唐宝云。
然而,偏偏林小月的胞兄、诈骗分子曾朝富出现在了林再田面前。他敏锐地抓住林再田千方百计想要保护林小月免受伤害的心理,趁机实施敲诈。这一情节为展现林再田性格中的人道主义精神,铺就了一条充满曲折的道路:从最初的斗争,到无奈的忍让,而后再度斗争,接着又一次忍让,直至最终将其人道主义精神淋漓尽致地彰显出来。
这是1965年上映的电影《养鸭人家》中的一张剧照,画面里有演员葛香亭与唐宝云。
在曾朝富的不断敲诈下,林再田一次又一次无奈地将钱拱手相送。直至曾朝富打定主意要带走妹妹林小月。林再田陷入了走投无路的境地,他一心想要为林小月营造一个相对良好的生活环境,唯恐她在那二流子哥哥身边饱受生活的磨难。于是,他狠下心来,变卖了所有鸭群,将家中积蓄倾囊而出,全部交给曾朝富,只求他将钱带走。在递钱的同时,林再田满怀恳切地提出一个请求:只求他能善待小月。
1965年上映的电影《养鸭人家》中国香港版海报
至此,林再田性格中的人道主义光芒绽放至顶点。他那宽厚仁慈、安于自适的心境,强烈地触动了观众的心灵。
凭借这一成功的形象塑造,47岁的葛香亭荣获了第3届金马奖最佳男主角奖。
在影片《养鸭人家》里,他扮演唐宝云的养父。对于这段并无血缘的亲情,他的演绎极为动人,深深触动人心,也借此奠定了他在影坛的地位。
在1965年的电影《养鸭人家》中,葛香亭凭借出色表现荣获第3届金马奖最佳男主角奖。
葛香亭对自己所塑造的形象极为满意,颇为自得。谈及《养鸭人家》这部影片时,他曾说道:“《养鸭人家》是我最为难以忘怀的一部作品。正是因为这部戏,我荣获了第3届金马奖最佳男主角的殊荣。”
在1972年的古装历史剧《秋决》中,葛香亭饰演了一位宛如父亲般的老牢头。
这是1972年上映的电影《秋决》中的一张剧照,画面中的人物是葛香亭。
他秉持着深厚的人道主义情怀,不顾自身可能招来杀身之祸的风险,应允莲儿在裴刚被处决前夕,前往监狱与裴刚成亲圆房,以完成孕子之愿。而后,当他从裴刚身上隐约瞥见自己儿子的影子时,竟甘愿承受株连九族这般灭顶大难,毅然放走了死囚裴刚,任其远遁。
在这部影片里,牢头并非主角,然而葛香亭凭借几个场景,将牢头身上的人道主义精神展现得淋漓尽致。这使得这个并非主角的人物形象熠熠生辉,给观众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1972年电影《秋决》的剧照,从左往右依次为欧威、葛香亭、武家麒。
在这部剧中,男主角由欧威(1936 - 1973)饰演,他凭借该角色荣获1972年第10届金马奖最佳男主角奖。
而饰演老奶奶的傅碧辉(1924 - 2003),久负盛名且深孚众望,她与葛香亭等三人展开了一场绝妙的演技较量,着实令观众大饱眼福。
这是1972年上映的电影《秋决》的一张剧照,图中人物为傅碧辉。
他们的出色演绎,对《秋决》的成功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葛香亭所塑造的老生形象,还有一个鲜明特色,即集中且突出地展现出中国传统的长者风范。
这种长者之风,常于讲述救赎晚辈灵魂、为晚辈树立典范、开辟人生通途的故事中徐徐展现。
1970年电影《高山青》的外景拍摄现场,大孙女前来探班。
举个例子,1970年,葛香亭于电影《高山青》中担纲主演,饰演了一位眷恋故土的老邮差。
一位经验丰富的老邮差,碰上了一位年轻气盛的新邮差。新邮差身上有着诸多毛病与缺点,他打心眼里瞧不上乡下,尤其不愿在那崎岖难行的山区从事邮差工作。如此一来,这一老一少便形成了鲜明的反差。
1970年电影《高山青》的外景拍摄场地,演员葛香亭与一众群众演员留下合影。
于是,老邮差决定以实际行动,身体力行地去感化和教导新邮差。在老邮差日复一日的言传身教之下,新邮差最终有了转变,变得越来越好。
在影片中,葛香亭所塑造的老邮差形象,尽显深沉与宽厚之态,其内心满溢着对晚辈的关爱之情。凭借这一角色的出色演绎,1970年,葛香亭再度荣获第8届金马奖最佳男主角奖。
第8届金马奖最佳男女主角与配角的得奖者留下珍贵合影,从左至右分别是:仪铭、夏台凤、归亚蕾、葛香亭。
1980年,在电影《小城故事》(1980)中,葛香亭饰演了小城中的一位老雕刻艺人。他因债务人狱,于狱中结识了一位难友——那是个血气方刚的青年囚犯。
老雕刻艺人敏锐察觉到,这位青年身上潜藏着尚未被发掘的艺术天赋,于是主动施以援手,悉心教导他。
二人出狱之后,年迈的艺人相中了那位年轻人,决意将其收作衣钵传人。他不仅倾囊相授家族世代相传的精湛技艺,还将身旁唯一的哑女许配给了对方为妻。
葛香亭在塑造这个人物时投入诸多心血,生动展现出其内心深处对祖国传统工艺的热爱之情,以及培育新一代艺人的强烈责任感。
这是1973年电影《豪客》的一张剧照,图中人物为葛香亭。
这位老艺人身上,既散发着中国人的传统美德之光,又萦绕着浓郁淳朴的乡土气息。
在李嘉(1923 - 1994)执导的影片《我女若兰》(1966)中,葛香亭饰演了一位宛如慈母般的老父形象。他怀着深沉的爱心与十足的耐心,悉心鼓励并抚养自己身患小儿麻痹症的幼女。在他的不懈努力下,幼女最终从瘫痪状态中坚强地站了起来。葛香亭所塑造的角色,完美诠释了一位老父亲对子女所肩负的神圣职责。
这是电影《今天不回家》(1969 年)的一张剧照,剧中人物由葛香亭饰演。
葛香亭人物塑造的第三个特点,是于深沉宽厚之中蕴含着一份乐观与雅趣。
在1970年上映的集锦影片《喜怒哀乐》中,此片由三段故事构成,他于其中《乐》的段落里,饰演了一位古道热肠、爱操心闲事的磨坊主。
1970年电影《喜怒哀乐》的剧照,画面右侧是葛香亭。
他深知,那在水中蛰伏三年的水鬼,正急切寻觅替身以解脱禁锢。恐惧如暗流在心底翻涌,可他面上却波澜不惊,与水鬼巧妙周旋。对弈时,他落子沉稳;饮酒间,他谈笑自若,仿若周遭一切皆平常之事,丝毫不见内心的惊惶。
葛香亭于内心的惧怕与表面的泰然所形成的反差间,演绎出诸多令人忍俊不禁的雅趣。这一角色的塑造,彰显了葛香亭戏路的宽广以及演艺的精湛。
1970年电影《葡萄成熟时》的剧照,从左至右依次为:左艳蓉、归亚蕾、葛香亭。
在176部电影里,葛香亭塑造了诸多精彩的艺术形象。这展现出他于老生角色创作中,具备极为丰富的艺术经验与颇高的艺术素养。
从他的表演实践中所展现出的艺术水准来看,他堪称台湾影坛上一位极为出色的资深演员。
葛香亭的古装扮相
1975年,葛香亭投身中国电视公司,一边参演电影,一边出演电视剧,此外还承接一些话剧演出。
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他慢慢从银幕隐退。这既是随着年龄增长的自然抉择,亦是体力难以承受的无奈之举。
葛香亭的古装扮相
在这渐入平静的晚年岁月中,一通从上海打来的长途电话,瞬间划破了周遭的宁静。电话那头,女儿满心忧虑地诉说,发妻的身体状况正日益变差。
这消息宛如一根纤细银针,精准扎入他心底最柔软之处。往昔二人携手走过的悠悠岁月,刹那间如潮水般漫上心头。年轻时,因在外为生活奔忙、事事操心,对她亏欠了诸多陪伴,此刻,这满心的愧疚都化为了沉甸甸的牵挂。
葛香亭与王莫愁
就在这个当口,制片人徐枫打来电话,诚挚且极力地邀请他参演陈凯歌导演的《风月》(1996)。这一邀约,宛如恰到好处的钥匙,开启了新的可能。
1995年10月,他踏上了飞往上海的旅程。影片拍摄完成后,他入住到女儿家中。此后的每一天,他都在结发妻子的病榻前精心照护。递药喂水之际,他总会不由自主地多瞧她几眼,那目光里满是眷恋,好似想要弥补这些年因种种而错失的相伴时光。
这是1996年上映的电影《风月》中的一张剧照,画面中的人物是葛香亭与巩俐。
在妥善料理家中事务的闲暇里,他踏上了寻访那些散落在上海的老同学的旅程。一个惬意的午后,他与几位昔日同窗相邀,相聚于往昔常去的那间茶馆。
陈旧斑驳的茶桌之上,他们忆起往昔于片场的年少轻狂,也不禁对着彼此鬓角的白发喟然长叹。
这是电影《风月》(1996 年)中的一张剧照,画面里有葛香亭与林连昆。
正是这样一场聚会,消息不胫而走,传入了谢晋的耳中。这位一直奋战在创作前沿的老同学,听闻后即刻登门。刹那间,两双爬满岁月痕迹的手紧紧交握在一起。
在谢晋那间资料堆积如山的书房中,他们围绕着《鸦片战争》(1997)的剧本促膝长谈,直至夜深。最终,葛香亭欣然应允在影片中出演一个角色。
这是电影《鸦片战争》(1997 年)中的一张剧照,画面人物为葛香亭。
漫步于黄浦江畔,女儿亲昵地挽着他的胳膊。他的目光落在外滩那一座座熟悉的建筑上,刹那间领悟,此番归来,不只是一场告别,更是与往昔岁月的和解与作别。
老友的盛情相邀、同学间的深厚情谊、家人们的温馨陪伴,这些珍贵的情感联结,远比镜头前的任何表演都更加真切、更加珍贵。
当他开启返回台湾的旅程时,或许早已洞悉了结局。
最让他痛心疾首的事,是在他辞世的十年前,即2000年7月30日,儿子葛小宝因膀胱癌离世。在那肃穆的告别仪式上,白发苍苍的他送别英年早逝的儿子,那份悲恸令人动容,目睹之人无不心酸。
2005年,曾两度荣获最佳男主角的葛香亭,在女儿的搀扶下现身,获颁金马奖终身成就奖。画面右侧是司仪沈殿霞。
葛香亭将一生毫无保留地献给了影视界,始终秉持着忘我无私的精神,堪称德高望重,在圈内有着众多“儿女”。已故的知名艺人沈殿霞(1947 - 2008)、“香帅”郑少秋都尊他为干爹。2006年8月,葛香亭迎来90大寿之际,“女儿”张小燕专程为他送上生日蛋糕,场面温馨感人。
外界传闻他在晚年患上了阿兹海默症,甚至曾因失智而走失。然而,其家人对此予以否认,坚称老化是自然现象,他从未有过走失的情况,每次出门皆有人陪同。
葛香亭与张小燕
家人透露,在他生命的最后阶段,健康状况急剧恶化,几乎难以进食,因此家人早就有了心理预期。
有着长达60年演艺生涯,在电影里常以坚毅父亲形象示人的知名演员葛香亭,于2010年5月16日7时48分,因多重器官衰竭在家中溘然长逝,享年93岁。
画面左上角是葛香亭夫妇。
葛香亭一生生活质朴简约,生平最大的爱好便是洗上海浴。在其离世的数年前,女儿带着他与妻子迁至花莲养老。然而,在花莲,他难以像以往那般安心洗浴,且对当地生活诸多不适,于是又搬回了台北。在生命的最后岁月里,他因行动愈发不便,又不忍给家人增添麻烦,就连这钟爱的洗浴嗜好也不得不舍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