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风林火山》是一部充满独特气息的电影,但这种气息并不令人愉悦,而是带着一股馊味。尽管麦浚龙努力通过冰雪的景象来冻结电影的氛围,但这份冻结却过长,远远超出所期望的时效。尤其是在香港这样一个亚热带气候的地方,时间过长就会导致其本身的变质。当然,片方显然也希望能够尽快推出这部影片,但受到许可证问题的拖延,终于才得以上映。
这部电影的重心并不在于情节的推进,实际上,大部分内容都围绕着打斗和对话展开。不同的是,这些对话并不是单纯的日常交流,而是更多地服务于情绪的传递和氛围的塑造,而这些情绪并非个人的,而是整个影片世界的共情。
如果这部电影能够在拍摄完成后立刻上映,处在同一时代的观众,即便不容易深入剧情,也能迅速感知到影片中的氛围。邱礼涛的作品通常制作迅速,他总是尽量赶快推出成品,尽管这样常常会导致作品质量的参差不齐,但也有一些作品因及时捕捉到时代情绪,而能引起观众的共鸣。
《风林火山》最初在七八年前就开始拍摄,但由于种种原因,经过长时间的修补才最终呈现出来。多年的延迟让影片带上了一层“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历史感。这些修补的过程让影片的一些细节变得无法进一步推敲,比如1994年背景下的智能电子设备与剧情设定之间的冲突,这究竟是出于强迫还是有意为之,已经无从知晓。
其中一个最具象征意义的设定便是影片中的雪景。雪作为意象,赋予了影片多层次的含义。它不仅营造了末日般的氛围,将这座面临危机的城市映照得冷酷无情,片中每一位角色似乎都与人类的情感背道而驰。刘青云与女儿之间的互动虽然看似温馨,但当他背叛任贤齐时,却没有任何不舍之情。任贤齐在片中曾询问为何世界会变成这样,刘青云的反问则让人更为迷茫——世界从未改变过。
电影中的反派人物靠毒品走上了致富之路,刘青云饰演的角色通过职权获利,他将一大批毒品藏匿在重庆大厦中,这些白色粉末与外面的雪花交相辉映,仿佛是这座被毒品侵蚀的城市的象征。金城武饰演的角色试图将家族生意从毒品转型为西药,并声称这些西药才是现代人的最大毒瘾。雪的象征意义因此得到了进一步深化。
影片开头,铜锣湾的枪击案中,血液与雪花交织的画面尤为惊艳。这一幕传递了雪对血的入侵,而血又是对雪的反击。整个城市在深渊中沉沦,雪的纯白却成了深渊的象征,这种象征不仅深刻且令人着迷。影片中的每个角色都深陷于这种深渊般的迷恋,导致他们的扭曲与堕落。
在行动指导熊欣欣的控诉下,本片中的种种暴力与变态似乎更具导演的烙印,使得这些角色仿佛是麦浚龙的化身。影片中的角色面临精神上的困境时,既有绝望,也有兴奋。麦浚龙在《复仇者之死》中同样担任主演和编剧,影片中的暴力与变态元素在《风林火山》中得以延续,特别是梁家辉妻子遭遇性暴力的段落,单是录音便令人不寒而栗。
电影中的虐待场景完全不见对受害者的同情,反而显得像是导演在用这些极端情节来寻求刺激。如果西药是现代人的毒品,那么这些对人性的虐待或许就是麦浚龙的毒品。据说拍摄过程中,麦浚龙与不少人闹翻,动作指导熊欣欣曾指责他违背伦理,强迫替身演员进行高风险拍摄。至于真假,不敢妄下定论。但从他的作品来看,他对这个世界的看法显然充满灰暗与悲观。影片中的低饱和色调恰似导演对现实的透视,灰暗至极。
假如《风林火山》有一版导演剪辑版,是否会让整个故事更加清晰?我认为不太可能。影片的本质可能不会因此而发生根本变化,反而可能会让这种灰暗感更加深入,愈加无穷无尽。
在商业电影中玩弄低饱和度的手法并不新鲜,张艺谋的《影》同样贯穿着灰暗的色调,虽然情感层次也不算丰富。而相比之下,《沙丘》更具规模,且由于好莱坞的运作,导演在创作上的自由度受到许多制约,但维伦纽瓦依然在这些框架下创造出独特的质感,比如第二部中的红外线摄影,既符合设定,又具备独特的视觉魅力。
因此,有时并不是只要偏离类型片规则的导演就代表其作品充满深度。《风林火山》让我想起了许多电影,金城武与重庆大厦的组合,似乎早已能猜到其方向。这些细节尽管充满暗示,但影片的整体风格却让我联想到《罗曼蒂克消亡史》。两部电影虽然在情节和设定上有所不同,但在语言、黑帮氛围、以及对权力更替的表现上却惊人相似。
然而,《罗曼蒂克消亡史》至少在悲剧中保留了一丝浪漫,给人留下了更多的想象空间,观众或许会想到,如果没有某些特定事件,这座城市是否会变得不一样。而《风林火山》则完全没有浪漫,它描绘的是一个封闭在风雪中的城市,所有的回忆都被阴暗所笼罩,留给人的是无法逃脱的绝望。
如果《风林火山》和《罗曼蒂克消亡史》同时开拍,也许影片的最终呈现会少些外部干扰和修补,那时我们能够在同一时代的情绪下,做出更有深度的对比。可惜的是,《风林火山》已经变得有些像变质的预制菜,内部制作出现了问题,而外部环境的影响使得本应充满新鲜感的作品未能如愿带来令人震撼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