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 诺贝尔文学奖结果一公布,文学圈还在慢慢琢磨授奖词,影迷群里先吵翻了。
究其原因,就是获奖者拉斯洛・克拉斯诺霍尔卡伊太厉害了。
这位可是跟导演贝拉・塔尔一起,拍出《撒旦探戈》《都灵之马》的狠人!
瑞典文学院说他 “在末日似的绝望里,把艺术的劲儿给守住了”,早年前就有人夸他是 “匈牙利的末日大师”,能跟果戈理、梅尔维尔掰手腕。
那么他究竟有何魅力让影迷如此疯狂呢?
写句子不爱用句号?他的文字能直接带你进角色脑子里
克拉斯诺霍尔卡伊的文字,是看一眼就忘不了的存在。
别人写文章一句是一句,他偏不,写长句跟扯毛线似的,一段话里找不着几个句号,故事、对话、心里想的全混在一块儿,读着就像一条没头没尾的河。
有人说他的文字 “像慢得要死的熔岩,字堆成了黑糊糊的河”,但他不是故意装酷,因为他自己说:“句号是硬画的分界线,可咱们想事儿的时候,本来就是一会儿想东、一会儿改主意,哪有那么多‘停’?”
就像他写《撒旦探戈》《反抗的忧郁》,那些绕来绕去的长句,读着就跟角色的心情一样,憋得慌、逃不掉,冷战末期东欧人的难,没讲大道理,全靠这文字的节奏传过来了。
和导演拍了 30 年!7.5 小时的《撒旦探戈》为啥能封神
而影迷激动也能理解,全因为他和贝拉・塔尔的合作太牛了。
从 1988 年的《诅咒》开始,塔尔几乎只拍他的作品,这搭档关系一续就是 30 多年。
他俩的默契到了 “文字能直接变镜头” 的地步,克拉斯诺霍尔卡伊的长句,刚好对上塔尔的 “慢镜头”。
他也不只是甩个小说就不管,每次都扎进剧本里磨细节,连《都灵之马》的土豆怎么煮都要一起商量。
塔尔那些慢慢挪的长镜头,把文字里 “没尽头的时间感” 全拍活了,就像把文字的调调改成了画面。
最绝的是《撒旦探戈》,7 个半小时的黑白片,居然没人觉得闷。
小说 “往前走六步、往后退六步” 的绕圈故事,塔尔一点没改,分成 12 段,让你跟着不同人反复看同一件事。
开头 8 分钟拍牛在烂泥里瞎晃,没一句台词,却把村子的死气拍透了;酒吧里村民跳探戈的镜头,慢得让你跟着一起熬时间,特绝望。
故事里的 “救世主” 伊里米亚斯,最后居然是骗钱的告密者,把后共产主义时代的坑,藏得明明白白。
咱能读到他的书!还追过李白的足迹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这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和我国可是有着不小的缘分。
1998 年他特意沿着李白的路,走了十座城,后来还写了篇《只有星空》,说读李白的诗时特惊讶我国唐朝,怎么能有这么‘现代’的诗人?”
现在想读他的书也方便,国内出版社早引进了:译林出版社有《撒旦探戈》《温克海姆男爵返乡》,人民文学出版社刚出了他的短篇小说集《世界在前进》,浙江文艺出版社也译了《反抗的忧郁》《仁慈的关系》。
如今,诺奖一公布,相信不少出版社的人都在朋友圈悄悄乐:“这下该有人来找这些书了!”
结语
其实回头看,瑞典文学院说的 “在末日里守住艺术的劲儿”,刚好说透了他的厉害。
他写的世界全是泥、雨和绝望,没有啥英雄,就一群普通人在熬。
可偏偏是那些 “没句号” 的长句,还有跟塔尔一起拍的慢镜头,在这片糟心日子里挖出了美:比如在醉汉胡闹里看见日食的规矩,在暴力停下来时看见人心的软。
这种厉害不是喊口号,是用艺术的 “较真” 扛住了世界的乱。
现在他拿了诺奖,说不定更多人愿意坐下来,读读他的书、看看他的电影 ,毕竟能让文学和电影都这么牛的人,真没几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