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短剧兴起之前,剧迷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爱看国产剧的,偏好日韩剧的,以及钟情欧美剧的。但随着短剧的崛起,追剧人群也悄然分化成了看长剧和看短剧的两种类型,而这两类观众之间常常充满着不屑与对立,彼此相互吐槽,互不理解。
破圈与超越
截至10月7日,《盛夏芬得拉》的播放量突破了30亿,并且成功突破了短剧观众的圈层,吸引了大量非短剧观众的关注。作为一名长期关注长剧和短剧的观众,我在这部剧播出后,特意向两类女性朋友推荐了这部作品:一类是习惯观看短剧的,另一类则是从不看短剧的。
看短剧的朋友纷纷表示,“好看,已经看了好几遍”,而那些平时不看短剧的朋友则有着两种截然不同的反应:一种是认为“这部短剧还挺正常的”,另一种则觉得“这部短剧竟然有点深度”。尽管大家评价剧好看的理由几乎一致,诸如摄影美、情感细腻、配乐恰到好处等,但我认为,真正能够理解《盛夏芬得拉》成功突破圈层的关键,还是要细细琢磨“正常”二字。
至于那些常见的短剧套路——逆袭、扇巴掌、下跪、穿越重生等,我们暂且不提(而且这部剧里并未涉及这些情节,否则它也不会被非短剧观众誉为“正常”)。其实,“正常”本身就很难实现,甚至很多长剧都做不到这一点。
虽然国庆假期的热度还未散去,但不少爆款剧集的质量并未必符合预期。例如,近期热度极高的长剧《许我耀眼》正频频引发讨论。剧集更新至今,人物与剧情已经明显脱离了最初的设定。
《许我耀眼》开播时通过“恶女”人设进行营销,剧中女主许妍一开始被塑造成一个摆脱传统爱情、亲情束缚,独立成长的“恶女”。然而,剧集进展中,她的人物形象发生了巨大变化,从原本清醒独立的“恶女”,变成了一个为了确认丈夫爱不爱自己的顺从娇妻。很自然,观众纷纷吐槽,剧集的前半部分与后半部分几乎是两部不同的剧。
前半段是以“黑莲花”形象展开的爽剧情节,而后半段却变成了套路堆砌的偶像剧——主角“霸总”形象崩塌,剧情陷入毫无逻辑的后悔追妻戏码。剧中的人物和剧情完全失去连贯性,可见其“不正常”之处。
与此相比,《盛夏芬得拉》则在这一点上展现了更为理性的情感描写。女主白清玫的内心冲突源于她始终坚持将爱情与婚姻分开看待,正是这种心态使她在遇到爱情时产生了逃避的反应。这一情感线索贯穿整部剧集,不仅体现了她与男主之间的矛盾拉扯,也为人物的底色增添了深度。再加上郭欣宇的精湛演技,白清玫这个角色活灵活现地呈现出来。
男主角虽然依然是“霸总”类型,但他在剧中的形象更加成熟稳重,对女主的尊重与体贴使他成为了不少女性理想中的另一半。虽然这类人物设定或许不太现实,但毕竟这是一部典型的女频短剧,为了满足观众的情感需求,制造一些理想化的幻想是必要的。毕竟女性观众也明白,这种剧集只是情感的代餐。
对于我们这一代人来说,从小看偶像剧长大,江直树这样的角色早已不再是理想型。事实上,近期在小红书等社交平台上,一度有关于“江直树很恐怖”的话题引发讨论,大家重新审视过去的经典剧集。不难看出,一个“正常”的角色与一部“正常”的短剧,正是短剧观众所能反复欣赏的内容,而这也是那些不看短剧的人对《盛夏芬得拉》评价为“正常”的原因。
因此,自从《盛夏芬得拉》播出后,小红书上关于这部剧的讨论几乎没有间断,且大多是好评。小红书的用户在无形中拉动了剧集的口碑效应,男女主演员刘潇旭与郭宇欣也迅速成为了短剧圈的顶流。
边界感缺失
一切看似完美,直到红果平台策划的一场直播出现问题。直播中可以明显看出,红果在营销方面缺乏对行业及主创团队的边界感。短剧与长剧在观众的观看习惯、演员的表演方式、制作流程等方面有着显著差异,这也是为什么行业里常常说短剧与长剧是两个完全不同的赛道。
然而,红果在直播中的营销策略依然沿用了长剧的做法。一旦剧集爆红,便开始进行“售后”式的营销。与爱奇艺在《生万物》热播后的庆功宴不同,红果的这场直播策划显然没有抓住短剧的特点,导致了演员在“演”和“真”的分寸把握上产生了明显的偏差。观众普遍觉得这种直播形式既尴尬又不自然,红果反而把自己原本吸引到的破圈观众和忠实粉丝推得远远的。
举个例子,刘潇旭在回答“晟安是否对白小姐有心动”时,显得有些犹豫,后来才在“白小姐”郭宇欣的提醒下进入角色状态。这种现象让观众觉得演员在“演”与“真”之间的切换不够自然,产生了尴尬感。尤其是刘潇旭的粉丝都知道他有女朋友,因此这种“心动”问题显得尤为别扭。
红果显然低估了直播形式对演员和观众的影响,尤其是在短剧行业已经逐渐抛弃传统的CP营销套路后,这种方式显得尤为不合时宜。短剧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营销阶段,而红果的这一波“售后”不仅没有为剧集加分,反而将这场原本属于《盛夏芬得拉》和短剧行业的破圈之旅,转化成了一场消费演员和剧集的闹剧。
本文由微信公众号“短剧八部半”提供,作者:小八
本文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