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为中国电视发展史中的一块“里程碑”。
87版的红楼梦已经是不可复制和超越的存在。
而这部剧之所以能达到今天这样的高度。
和导演王扶林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王扶林,出生于新中国成立前的1931年。
6岁那年,他跟随家人一起从江苏逃难到了上海。
在上海的住所附近有很多家影院。
环境的熏陶之下,王扶林爱上了戏剧。
但那时他的梦想并不是成为导演。
而是成为一名演员。
只可惜老天不肯赏他这口饭。
虽然他考进了表演学校。
可每每登上舞台他就紧张不已。
不仅说不对台词,连道具都会坏在手里。
之后他又尝试成为一名广播演员。
但结果依旧不尽人意。
直到他23岁那年,他才阴差阳错的走上导演之路。
令他没想到的是在演员赛道上寸步难行的自己。
竟摇身一变成了导演圈的“天才”。
中国第一部正式播出的电视剧名为党救活了他。
而这部剧竟是王扶林的“处女作”。
从1958年开始,王扶林不断为中国电视剧行业创新佳绩。
几乎每一年都会拿出新的电视作品的他。
逐渐成了国家电视行业的重点培养对象。
直到他跟随中国广播电视代表团一同前往英国访问。
看到他们将自己的文学著作翻拍成影视作品后。
王扶林顿时有了一个新的灵感。
回国后的第一时间。
王扶林就向上台里打了份报告。
报告的内容是他打算将红楼梦翻拍成电视剧。
虽然台领导十分看好他的这个想法。
可彼时的北影厂也正在筹备红楼梦的电影版。
就这么明晃晃的和对方撞题材不太合适。
便以红楼梦人物太多、演员难找为由劝他放弃。
幸好王扶林丝毫没有要打退堂鼓的念头。
从打报告到得到允许。
王扶林耗费了两年的时间。
而从启动拍摄计划到正式播出。
王扶林又花了六年的时间和精力。
其中最耗时的还真是台领导担心的“选角问题”。
但不得不提的是87版红楼梦之所以成功。
演员的选择起了很大一部分决定作用。
在选角方面,王扶林没有从成熟的演员里挑选。
而是采用了最耗时耗力的全国海选形式。
因此光是筛选来自五湖四海的报名信就是一项大工程。
在初选过后,王扶林又花了大量时间一一对他们面试。
好不容易挑选出外型合适的演员后。
又要给他们进行表演培训和剧本的研读。
那几年的筹备工作让王扶林感到前所未有的身心俱疲。
唯一令他感到慰藉的是一直陪在身边的妻子。
王扶林的妻子名叫王芝芙。
曾是中央人民广播电视台的高级编辑。
因此红楼梦的筹拍工作她也出了不少的力。
比如剧中的配音演员都是王芝芙亲自挑选的。
而作为妻子她还要照顾丈夫的心理健康问题。
毕竟红楼梦的拍摄是个大工程。
王扶林作为导演所承受的压力也是旁人无法想象的。
那段神经紧绷的日子也幸好有王芝芙的陪伴。
只可惜,红楼梦的成功果实他却没能和妻子分享。
就在红楼梦播出第二年。
55岁的王芝芙就因为疾病而骤然离世。
发妻的离开对于王扶林的打击几乎是毁灭性的。
此后长达5年的时间里。
王扶林都会对着亡妻的遗物陷入深深的悲痛之中。
幸好妻子为他留下了一个聪明又贴心的儿子王小京。
值得一提的是有着如此优秀的一对父母。
王小京的实力同样不容小觑。
王小京和导演英达是同年考入的北大。
后来英达指导的我爱我家也是由王小京担任拍摄。
当年看着父亲整日沉浸在悲痛之中。
王小京除了寸步不离的陪伴也束手无策。
好不容易让时间冲淡了父亲的丧妻之痛后。
王小京曾想过再为父亲找一个老伴。
可却遭到了王扶林的强烈反对。
对于王扶林而言,王芝芙就是她唯一的妻子。
因此在王芝芙离世后至今。
王扶林始终没有再对任何一个人动过心。
直到今天,他依旧怀念着自己的妻子。
而已经64岁的王小京也依旧担任着照顾父亲的责任。
许多人都以为王扶林是靠着一部红楼梦吃了一辈子。
却不知道94版的三国演义也是经他一手执导。
他是中国第一代电视导演。
更是中国电视剧发展里程碑上的重要推动力量。
现在93岁高龄的他依旧关注着中国电视行业的发展。
而他缔造的传奇经典至今仍在广为流传。
在事业上,他用实力证明了自己的才华。
在爱情中,他更是选择独身36年表达对妻子的忠诚。
王扶林的一生又何尝不是一部值得传阅的旷世经典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