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润
今年,我用AI“扮演”罗振宇、脱不花、吴晓波...实在太好玩了
今天,终于完稿,挂掉胡子,回归清爽。最后时刻拍了张胡子最长的照片(在评论区),欢迎收藏嘲笑我。
今年写稿,我有一个特别有趣的新玩法,实在忍不住和你分享:
每年,我都会请一系列前辈老师帮我提提意见,比如罗振宇、吴晓波、脱不花、蔡钰、马徐骏、香帅、何帆、王立铭……虽然各位老师自己也非常繁忙,但还是愿意百忙之中抽时间帮我斧正,我一直发自内心感谢。
这个环节真的非常重要,很多写作者都有这种感受:一个很明显的错误,自己看怎么都看不出来。原因很简单,每个人的思维都是有局限的,如果一直是我自己看自己改,可能会陷入一些“固有思维”里来回打转。加上“专家团”的视角,才能全面。
但是,毕竟这是因为我的私事儿,耽误别人宝贵的时间,总是过意不去。
所以今年,我突发奇想,有没有可能让AI试试?
我问AI,如果你是罗振宇老师,给我这篇稿子提提建议,你会怎么说?“AI罗胖”给的建议,我的天哪,这不活生生就是罗老师吗。比如,他会建议我,这段一开始调子起的很高,但是和观众的关联感不够。你必须从一个读者有切身体感的痛点入手。当然,这是因为罗老师在网上的素材、作品实在太多,AI已经充分理解了“罗振宇是谁”。
我继续问,如果让脱不花来提建议,她会怎么说?“AI花姐”说,虽然稿子写的很好(你看,还会提供情绪价值),但最后一定要落实到具体怎么干,落实到创业者回到办公室后马上就能干的三件事。只有这样,才是一个落地的东西。
我又问,如果是吴晓波老师,会怎么建议?“AI吴老师”说,我建议你加上一段厚重的历史,中国有个三次商业大迁徙,每次分别是多少年到多少年,有什么特点,诞生了哪些伟大的公司。如今我们正身处第三次商业大迁徙,如此如此。
啧,简直太好玩了。我的“专家团”可以无限扩大。比如我想增加一些幽默感,就问“李诞会怎么建议?”想增加逻辑性,就问“熊逸会怎么建议?”想增加一些疯癫感,可以问“特朗普会怎么建议?”。
甚至,你可以敞开了幻想。莫言怎么建议?马克吐温怎么建议?莎士比亚怎么建议?甚至不用局限于作家,孔子会怎么建议?比尔盖茨会怎么建议?梅西C罗会怎么建议?简直像开了挂一样,太好玩了。
这个时代,再普通的事情,都可以用AI玩出无穷乐趣。
好了,明天开始,我会进公司,和同事们一起进行最后的背稿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