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18日,电影《聊斋:兰若寺》已经可以在多家正版视频平台观看。这部影片院线上映于7月12日,总计取得了2.43亿元的票房成绩。这样的票房成绩,对比影片的质量来讲,倒是也公允。我认为,《聊斋:兰若寺》这部电影,是把《聊斋志异》这样的成人小说,改编成为了儿童片,把很多至情至善的情色内容淡化处理了,这是对蒲松龄原作做减法。因此,它是较为典型的一种烂。
《聊斋志异》的电影改编,有两种烂的方向。第一种,是使劲情色化,尤其是一些网络电影作品。它们把“聊斋”当中的故事玄幻化处理之后,努力放大里边的情色内容,从而让影迷们获得一种在玄幻当中看“三级片”的感觉。这种放大,是对《聊斋志异》的歪曲处理。
而第二种,则是《聊斋:兰若寺》这样的,将里边的情色内容全部淡化成为爱情内容,男女之间,书生和鬼魅之间,没有了生理上的生活内容,只剩下纯爱。这种处理方式,可能比较适合情窦初开的那批青年吧。但是,这也是和蒲松龄原著的精髓不符的。
要对蒲松龄的《聊斋志异》进行电影化改编,需要有一项原著尊重:有情色,但又不唯情色论。情色的内容,是需要有的,尤其是书生和鬼魅之间的情色内容,这是一项最为原始的角色行为动力。通过这个行为动力,则会形成后续的爱情内容的升华。可以说,原著小说当中,绝大多数的书生都是看上了小姐的美貌,继而,才是才华。美貌,是需要指向情色的。
当然,又不能果真把电影拍摄成为情色片,而只应该把情色内容当作一种正常的男女生理情感关系去呈现,最终需要指向的,还是可以生、可以死的爱情关系。《聊斋:兰若寺》几个故事的问题,都集中在了这里,太纯爱了,反倒是不真实。
单独聊一聊这部电影的几个章节。《崂山道士》一处,全是开胃小菜罢了,当乐子看即可,确实是典型的儿童片内容。《莲花公主》那个,也是儿童片的内容,和原著小说相去甚远了。这一处,反倒是不如原原本本按照原著小说的面貌拍摄,而不是搞成这种爱丽丝梦游仙境的样子。
《聂小倩》这一处,搞了个民国版本,属于典型败笔,真没这个必要。编剧要是想讲自己的故事,蛮可以另起炉灶,不必借用人家蒲松龄的热度。聂小倩的故事,曾有一些电影的经典版本。而经典版的最大价值就在于,有情色,但又不唯情色论,最终还是用情色实现精神层面上的升华。《聊斋:兰若寺》这一版,就差距极大了。
《画皮》这一处,则和以往的那些《画皮》类的电影差距极大了。这一版的动画内容,相对尊重原著,但呈现力度、深度都远远不够。还是老问题,不敢呈现情色,就没有办法通过人性最原始的冲动力去呈现夫妻关系之间的无法破镜重圆。
《鲁公女》这个,属于《聊斋:兰若寺》当中质量最高的了,但也高不到哪里去。这个故事,迎合的是女性观众群体——书生可以为了小姐去黄泉,不畏生死,等几十年等等。当然,蒲松龄原著的精髓是,爱情这个东西,可以冲破生死,死掉的,也可以重新活回来。这个说法,倒不是蒲松龄原创的。中国元明清的话本当中,很多这样的事情。
《聊斋志异》这个传统志怪小说,放在当下进行电影化改编,是不太容易的。为什么呢?因为当下是女性电影消费主体了。而蒲松龄的原著小说,绝大多数的可以成片的故事,都是貌美的小姐,让书生惦记,继而,无论小姐是良家,还是鬼魅,都和书生成就一段姻缘。蒲松龄提供了一种男性对于女性的美好意淫方式——在这种方式之下,女性是处于完全付出的状态上的,而男性则以女性的这种完全付出而作为歌咏的点。
当下的女性影迷们就会问,凭啥你是书生,我就得完全付出了,又是陪你睡觉觉,又是陪你聊天天的。换言之,又是给男性提供生理价值,又是提供情绪价值的呢?当下的女性,越发独立,就越发觉得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是男性读书人的一种典型性意淫,一旦成为这样的女性,就要违背自己的女性独立价值了。所以,聊斋类的电影,就不是给女性看的。
而给男性看的话,广大的男性都知道一个真相,青年登们和老登们对于女性的第一需求,是性,表象需求,便是美貌。《聊斋:兰若寺》没有情色内容,那就连这批老登影迷都丧失掉了。(文/马庆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