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中国的影视长廊里,总有那么一些面孔,他们或许从未扮演过光芒万丈的主角,却以精湛的演技将一个个配角刻画得入木三分,成为一代人心中无法磨灭的记忆。
老艺术家程之,便是这样一位“金牌反派”,他塑造的86版《西游记》中的金池长老,贪婪与虚伪并存,至今仍是荧幕经典。
然而,这位在银幕上将“坏人”演到极致的演员,在生活中却是一个忠厚善良、品格正直的人,他将40年的光阴奉献给了表演艺术,为观众留下了无数鲜活的角色。
可命运似乎总爱开一些残酷的玩笑,当他的人生画卷即将圆满收尾时,却以一种极为仓促的方式戛然而止——从突发心梗到溘然长逝,仅仅只有20分钟。
这短暂的20分钟,没能给他留下与家人从容道别的机会,也让他带着一生中最大的遗憾离去:那个他血脉相连的亲生儿子,直到他生命最后一刻,也未能亲口叫他一声“爸爸”。
这个儿子,就是后来家喻户晓的主持人程前,他们之间那段被命运与善意扭曲的父子情,比任何一部电影都更令人唏嘘。
银幕上的“金牌反派”,书香门第的“叛逆者”
程之的人生起点,本与“戏子”这个在当时被视为“三教九流”的行当毫无关系。
他1926年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家中兄弟皆是饱读诗书之辈,或在教育界桃李满天下,或在仕途上稳步前行。
按照家族为他铺设的康庄大道,他的人生轨迹本应是在1944年考入复旦大学经济系后,成为一名学者或社会精英,然而,命运的种子早已在他心中埋下。
程之的父母是京剧的狂热爱好者,时常邀请戏班到家中表演,在咿咿呀呀的唱腔和锣鼓点中长大的程之,耳濡目染,对舞台表演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这种热爱,如同藤蔓般在他心中疯长,最终压倒了家族的期望与世俗的眼光,在大学期间,他接触到了新兴的话剧,这颗艺术的火种彻底点燃了他。
他毅然做出了一个在当时看来惊世骇俗的决定:瞒着家人,从复旦大学退学,一头扎进了剧团。
这个决定,无异于一场家庭地震,父母无法理解,兄嫂苦心相劝,他们认为演戏不仅是不务正业,更是拉低了整个家族的门楣。
为了守护自己的梦想,程之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他几乎与家庭决裂,独自一人在外闯荡。
从话剧舞台上的小配角,到被电影导演发掘,程之凭借着过人的天赋与刻苦的努力,逐渐在电影界崭露头角,他被招入上海电影制片厂,开启了他长达40年的银幕生涯。
在镜头前,程之仿佛拥有千面,他尤其擅长塑造性格复杂的反派人物。
《鸡毛信》里滑稽又可恨的伪警队长“歪嘴”,《家》中游手好闲的败家子“高克定”,《沙漠追匪记》里阴险狡诈的土匪“金冶中”……
每一个角色都被他演绎得淋漓尽致,他的人生信条是“演戏要生活,生活不演戏”,这份纯粹与真诚,让他能够深入角色的灵魂。
最让当代观众印象深刻的,莫过于他在《西游记》中扮演的“金池长老”,当初,原定演员因嫌弃特效妆容对皮肤伤害太大而辞演,剧组临时找到了程之。
他毫不犹豫地接下了这个角色,每天顶着厚重而不透气的特效妆容工作十几个小时,从无半句怨言。
直到他杀青时,人们才发现,他的脸因为长时间被妆容覆盖,已经出现了腐烂的迹象,这种为艺术献身的敬业精神,正是老一辈艺术家的风骨。
他用自己的付出,成就了一个经典的反派形象,也赢得了所有人的尊敬。
一声迟来的‘爸爸’,一生无解的愧疚
事业上的成功,未能完全抚平程之内心的褶皱,在他光风霁月的一生中,有一个人,让他怀揣了近半生的愧疚与遗憾,这个人就是他的二儿子程前。
上世纪50年代,程之与同在剧组工作的郭葆璟喜结连理,婚后育有一女二子,生活美满和睦。
然而,他的二哥却人到中年,膝下无子,这成了整个大家庭的一块心病。
程之的母亲看着二儿子孤单落寞,于心不忍,便向程之提出了一个近乎不情之请的请求:希望他能将刚刚出生的小儿子,过继给二哥抚养。
这个请求如同一块巨石,砸在了程之的心头,一边是自己嗷嗷待哺的亲生骨肉,一边是母亲的眼泪和兄长的孤寂。
在那个注重家族传承的年代,程之的善良与孝顺最终战胜了父亲的本能。
经过一番痛苦的挣扎,他与妻子做出了一个改变孩子一生的决定——将出生仅15天的二儿子程前,过继给了二哥。
他们天真地以为,即便名义上改变了,但大家同在北京一个大院里生活,自己依然可以看着儿子长大。
起初,程前喊他“三爸”,这份亲情似乎并未因一纸名义而断裂,但程之的二哥,也就是程前的养父,内心却充满了忧虑。
他害怕孩子与亲生父亲过于亲密,将来会发现真相,从而影响他们的养育关系,于是,趁着程之外出拍戏的几年,他做出了一个让程之追悔莫及的决定:举家迁往江西。
这一走,隔开的不仅仅是地理上的距离,更是父子间日渐稀薄的情感,从此,程之只能在节假日才能见到儿子,曾经亲昵的“三爸”也变得生分客气。
而程前,也在成长的过程中,从周围的风言风语中逐渐拼凑出了自己身世的真相,14岁那年,他从养父母口中得到了证实,这个真相让他陷入了巨大的尴尬与矛盾之中。
他感恩养父母十几年的辛勤养育,无法割舍这份恩情;但面对那个血缘上的父亲,他的内心却充满了难以言说的别扭与疏离。
他无法像哥哥姐姐那样,自然地喊出那声“爸爸”,这声称呼,仿佛一道无形的墙,横亘在父子之间。
基因的力量是强大的,长大后的程前也展现出了非凡的文艺天赋,他成为了一名优秀的主持人。
凭借俊朗的形象和风趣的谈吐,一路走进了中央电视台,一度成为万众瞩目的“央视一哥”。
程之在背后默默关注着儿子的一切,动用自己的人脉为儿子的事业铺路,用一种迂回的方式表达着深沉的父爱,他一直在等,等儿子能够放下心结,真正地接纳他。
然而,世事无常,等待往往会变成遗憾,1995年,长期劳累的程之在拍戏期间突发大面积心肌梗塞。
病魔来得如此迅猛,从他感到不适到心脏停止跳动,仅仅过去了20分钟,这短暂的时间,甚至不够救护车赶到,更不用说让家人围绕床前,做最后的告别。
当程前匆匆赶到医院,面对的已是父亲冰冷的遗体,那一刻,所有积压在心底的委屈、不解、爱与悔恨,瞬间决堤。
他扑在父亲的身边,哭着喊出了一句迟到了30多年的“爸爸”,这一声撕心裂肺的呼唤,震惊了在场的所有亲人,也彻底揭开了这个家族隐藏多年的秘密。
程前终于释怀了,他不必再在养父母与亲生父亲之间痛苦地伪装,但这份释怀,却来得太晚了。
程之等了一辈子,终究没能亲耳听到这声梦寐以求的呼唤,这声“爸爸”,成了程前心中永远的痛,也成了他此后几十年里,反复咀嚼的愧疚。
程之的一生,是对艺术的赤诚奉献,也是对亲情的无奈牺牲,他用40年的光阴在银幕上铸就了不朽,却因一个善良的决定,与儿子隔了一生。
如今,程前也早已离开主持舞台,投身于表演事业,或许,这是他用自己的方式,去靠近、去理解那个他从未真正了解过的父亲。
只是那一声迟来的“爸爸”,终究成了父子二人生命中最沉重的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