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电视剧《风筝》中,我们看到的“军统四哥”徐百川和“鬼子六”郑耀先只是“八兄弟”中的两位,其他六人的身份和结局成了悬而未解的谜团。那么,究竟这六位高级特工是谁,他们的命运如何呢?本文将通过军统档案和特工回忆录,探索这些神秘人物的姓名和结局。
《风筝》这部剧之所以引人注目,除了复杂的剧情之外,它还反映了那个动荡年代的真实历史。尤其是剧中角色周乔和高君宝的经历,似乎与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出生的人们的回忆有所共鸣。而剧中的角色“潘主任”和农场里的“徐东秀”以及“郭文志”等人,如果还活在当今社会,他们是否能在广场上跳舞,或在街头肆意走动呢?根据时间推算,这些人物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正值二十多岁,如今也应年过七十。
《风筝》中的周乔和郑耀先的故事与现实中的沈醉有很多相似之处。沈醉,军统局总务处少将处长,的确和郑耀先做过类似的事情。虽然沈醉与郑耀先并非同一个历史原型,但“军统八兄弟”这一群体是真实存在的。比如沈醉等八位军统局本部少将处长,就曾被称为“八大金刚”。沈醉虽然是最年轻的,但他在28岁时已经担任总务处少将处长,成为军统的一员核心人物。
郑耀先和徐百川的名气相对较早,他们在抗战时期就已晋升上校,因此可以称他们和其他七位兄弟为“前八大金刚”。而沈醉等人则属于“后八大金刚”。在电视剧《风筝》中,我们只看到了前八大金刚中的“老四”和“老六”,这也许意味着其他六位兄弟在抗战时期已倒下。而他们的倒下,并不全是因为鬼子和“七十六号”特务的暗杀。
从剧中的一些细节中,我们可以推测出,这些“八兄弟”中的其他成员,可能在上海、天津等地与日伪特务展开过激烈的间谍对抗。徐百川的身上,可能有余乐醒或徐宗尧的影子。余乐醒是军统临澧特训班的实际负责人,而徐宗尧曾任北平站站长。两人都长期担任上校职务,而在抗战时期,作为中校或上校的特工已属重量级人物。
在其他已知的军统特工中,我们可以排除两位——文强和沈醉。文强的军衔过高,沈醉又太年轻,且是戴笠的亲传弟子,因此他们不太可能与郑耀先等人结义成兄弟。
剩下的特工中,有些人似乎与郑耀先关系较为紧密。比如陈恭澍、王天木、赵理君等人,他们曾与郑耀先并肩作战,也有可能是“八兄弟”的成员。陈恭澍曾被称为“军统第一杀手”,他的回忆录中提到,外勤特工往往冒着比其他内勤人员更大的风险,牺牲的人数也更多。陈恭澍在抗战中早早牺牲,尽管最终叛变,但他仍然是军统历史中的一个关键人物。
此外,王天木和赵理君也可能是“八兄弟”中的一员。他们与郑耀先的履历有相似之处,且他们的牺牲也为抗战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特别是王天木,他的历史原型出现在电视剧《伪装者》中的“毒蜂王天风”。
然而,郑耀先的“八兄弟”可能并不完全是这些人。根据历史记载,复兴社特务处(军统)天津站站长王子襄、书记曾澈,以及上海区区长周伟龙等人也在抗战期间为军统效力,他们的年龄和军衔与郑耀先相近,可能也是“八兄弟”的成员。
根据史料和回忆录,曾澈曾在天津担任军统天津站的内勤书记,并且在战斗中表现出色。周伟龙则曾帮助戴笠脱险,并成为“八兄弟”之一。直到1949年,周伟龙在湖南因参与和平运动被毛人凤逮捕并处决。
从这些线索来看,陈恭澍、王天木、赵理君、周伟龙、王子襄和曾澈等人,可能与郑耀先和徐百川一起,组成了军统的“八大金刚”。尽管我们无法确凿证明这些人是否真正是郑耀先和徐百川的结拜兄弟,但他们无疑是抗战时期的英雄,曾为民族解放做出了巨大贡献。
总结来说,虽然我们无法确认这些高级特工是否与郑耀先、徐百川结拜成兄弟,但从他们的事迹来看,这些人无疑是那个时代的英勇特工,他们与郑耀先、徐百川一样,为抗战胜利贡献了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