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10月19日刊| 总第4124期
一个男人的成长过程有多么激烈?
可能在精神世界,不亚于经历一场革命。
10月17日公映的电影《一战再战》用极致的犯罪语境,具象化地探讨了相关议题。
影片改编自托马斯·品钦的小说《葡萄园》,由包揽欧洲三大电影节最佳导演奖的保罗·托马斯·安德森自编自导,两位奥斯卡最佳男主角——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西恩·潘,联合本尼西奥·德尔·托罗、伍德·哈里斯、缇雅娜·泰勒、蔡斯·英菲尼迪共同主演,讲述了一场关于爱、抗争与救赎的对决:
落魄潦倒的鲍勃(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 饰)曾是反抗组织的核心成员,多年来一直隐姓埋名,与女儿薇拉(蔡斯·英菲尼迪 饰)相依为命。
然而,十六年前的宿敌洛克乔上校(西恩·潘 饰)突然现身,并绑架了薇拉。这迫使鲍勃重出江湖,与薇拉的老师塞吉欧(本尼西奥·德尔·托罗 饰)一起,踏上一条危机重重的救女之路。
而这一切对于鲍勃而言,不仅是一场外在的营救行动,更是一次重返内心战场的旅程。他不得不直面过去的恐惧,在责任与勇气的驱动下,完成“二次成长”。
从呈现效果来看,影片内容丰富多样,既有追车、枪战、智斗等强视效场面,又融入了对战争创伤、家庭情感、群体意志等社会焦点问题的深刻洞察,兼具商业属性与人文厚度。
也正因如此,影片在北美口碑大爆,截至撰稿,其烂番茄新鲜度高达95%,IMDb评分稳定在8.3,同时被业内视为下一届奥斯卡的夺奖大热。
不过,影片在国内市场却遭遇了“水土不服”,尽管豆瓣开分8.1,但是明显受众偏窄。灯塔数据显示,上映两天,票房刚刚过千万,最终预测在3000万左右。
这一差异的背后原因较为复杂,既可能涉及文化语境的隔阂,也可能与市场宣发策略有关。
但是我们今天不讨论这些,仅聚焦于其核心创作方法——如何用成熟的类型片外壳,去包裹一个严肃且能够引发群体共鸣的成长议题。
这或许能为国内的创作者带来一些切实的启发。
类型片外衣:动作与悬疑交织的叙事架构
《一战再战》以成熟的类型片语法为框架,将高强度的动作场面与悬疑叙事紧密结合,既符合主流市场对视觉奇观的期待,又将主角鲍勃的成长困境巧妙嵌入剧情,使得严肃的主题在沉浸式叙事中自然落地。
先说动作场面,这是刻画鲍勃蜕变最直观的载体。
影片开篇即高能爆发,通过“法兰西75”组织突袭移民营地的情节,迅速奠定硬核动作基调。
彼时,身为炸弹专家的鲍勃,与伴侣帕菲迪娅(缇雅娜·泰勒 饰)默契配合,在枪林弹雨中牵制军警、营救移民。
过程里,凌厉的剪辑节奏与写实的爆破场面,不仅急剧强化了冲突的紧张感,更精准烘托出行动的高危属性;而鲍勃在激烈交锋中展现的果决与信念,成功塑造出一个“为理想燃烧”的热血青年形象。
可是十六年后,剧情迎来剧烈转折:因为革命失败与伴侣离去,鲍勃从意气风发的理想主义者,沦落为颓废潦倒、迷失方向的中年逃犯。
伴随这一巨大的角色落差,后续动作场面也彻底超越了单纯的视觉刺激,成为承载深层叙事意义的载体——一方面,是人物外在的生存挣扎,另一方面,是其内在的身份重建。
以拉丁裔社区的屋顶追逐戏为例,起初鲍勃的逃跑动作笨拙又狼狈,与身旁灵活穿梭的拉美孩童形成鲜明反差;随后一段长镜头捕捉了他从跌落、奔逃到最终被捕的全程,用紧促的镜头语言,外化了他被迫走出自我封闭的痛苦挣扎。
而接下来的拘留所脱逃、街头飞车和近身搏斗等段落,亦一一对应着鲍勃的内心变化,完整呈现了这样一个过程:一个被生活击垮的人,如何在危机中逐步站起、打破桎梏,最终重拾昔日坚韧与果敢。
值得一提的是,影片的群像动作场面也让这一蜕变的逻辑更加扎实,不管是黑人修女持枪守卫教堂、印第安黑道与敌人同归于尽,还是拉丁移民有序组织避难,这些“星星之火”般的集体反抗场景,均增强了视觉感染力,并且共同构建出一个让鲍勃无法再“独善其身”的叙事语境,促使他从孤立自守走向群体融入。
再说悬疑叙事,相关线索的层层破解,逐步勾勒出鲍勃的身份认同路径。
影片聚焦两大核心疑问:“法兰西75”组织为何遭遇背叛?帕菲迪娅为何突然倒戈向敌?
随着剧情推进,真相逐渐明朗:
洛克乔以帕菲迪娅女儿薇拉的性命相要挟,帕菲迪娅为护女被迫出卖组织,所谓“变节”实为无奈之举。
而鲍勃的认知转变,恰好与真相揭开的节奏同频:最开始,他误认为帕菲迪娅是叛徒,满心痛恨;可待逐步查清隐情、洞悉她的苦衷后,他才慢慢理解这份无奈。
人物成长内核:爱情、亲情与自我革命
当然,《一战再战》的深刻之处,不仅在于用类型化情节清晰展现角色行为,更在于它通过鲍勃在爱情、亲情与自我认知中的反复撕扯与重构,让“成长”这一严肃议题得以落地,进而引发观众对“理想与现实”“责任与自我”的深度共鸣。
首先,在爱情层面,鲍勃完成了从理想主义幻灭到理性共情的蜕变。
爱情曾是他革命理想的重要载体:早期与帕菲迪娅的 “革命式热恋” 中,两人在突袭行动里生死与共,不仅将彼此的爱意与反抗信念紧密绑定,更让他彻底成为一名被理想主义裹挟的热血青年。
但是,当帕菲迪娅为自保枪杀保安、继而变节出卖同志的真相浮出水面,鲍勃的爱情信仰被彻底击碎,他也由此从“盲目的革命信徒”中惊醒,第一次直面革命光环下的背叛与人性复杂,以及在理解了帕菲迪娅作为人母的苦衷之后,达成了谅解。
其次,如果说爱情的认知是鲍勃成长的起点,那么亲情的羁绊则是推动他转变的核心驱动力。
这份父爱最初以一种被恐惧裹挟的“禁锢”形态呈现:为保护薇拉,鲍勃带着她隐居在拉丁裔聚居的庇护城市,过着近乎与世隔绝的生活。他严禁薇拉使用手机、强迫她背诵暗号、反对她参加舞会,试图以这些极端方式筑起一道绝对安全的壁垒。
可是长大后的薇拉早已脱去稚气,成长为一名有独立意识的少女。她将父亲过度的保护视为一种“偏执”,甚至直言他是活在恐惧中的“巨婴”。
父女之间积压的矛盾,在围绕薇拉高中舞会的争吵中彻底爆发。随之,鲍勃陷入了深深的无力与撕裂之中,他既想将女儿牢牢护于羽翼之下,又隐约认可她追求自由的勇气,但是找不到弥合的方式。
不过,转机跟着危机而来。随着洛克乔的势力突袭舞会,薇拉陷入险境,这一突发事件让鲍勃从颓废与纠结中彻底震醒。他奋起营救,并在生死关头与女儿达成和解。
正是在此刻,鲍勃才真正醒悟:父爱的本质不是禁锢与控制,而是成为孩子追寻理想时的坚实后盾。由此,他从一个“控制型父亲”,蜕变为女儿生命中坚定的支持者,完成了父性的真正觉醒。
再者,与薇拉的和解,也让一场更为深刻的内心挣扎也随之浮现——那就是对“我是谁”的终极追问。
长达十六年的逃亡生活中,鲍勃持续沉迷烟酒,活在被迫害的妄想里。他彻底否定自己“前革命者”的身份,沦为消费社会中苟活的边缘人,陷入“想反抗却无力、想逃避却不甘”的泥沼。
直到薇拉遭遇危机,才迫使他必须走出阴影,重新调动起所有被他刻意遗忘的知识、技能和信念,再度接纳那个身为“革命者”的自己,并最终将“父亲”的保护欲与“革命者”的使命感合二为一。
因此,当薇拉选择投身革命洪流,鲍勃没有阻拦,而是坦然接纳了自己身上“颓废者”与“革命者”并存的双重性。这时候,他也从那个“迷失信仰的丧家之犬”,真正蜕变为新一代的“精神引路人”,以另一种方式延续战斗。
整个的过程正好呼应了影片之名——《一战再战》。
【文/徐小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