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0年4月1日,王尚荣在北京去世。
那天,王尚荣的侄子王松清接到了在北京军事科学院工作的堂弟王允泉的电话。王允泉是家中排行第七,因此大家常称他为“王小七”。
得知伯父去世的消息,王松清和妻子顿时泪如雨下。电话中,王允泉告诉他,王尚桂将带领亲属来北京吊唁,但有四条规矩需要遵守。
那么,这四条规矩是什么呢?
王尚荣只有一个亲弟弟——王尚桂。多年来,家乡的人想联系王尚荣,通常都需要通过王尚桂。两兄弟感情深厚,言语难以完全表达他们之间的亲密。从1982年起,王尚荣因病瘫痪,王尚桂便不时前往北京探望,每次见面,他们都会紧握双手,聊得泪流满面。两兄弟的离别已久,每次相聚,感叹时光的无情和世事的变迁。
王松清接到电话后,他和妻子商量是否应当告诉楼下的父母。考虑到王尚桂年事已高,如果现在告诉他们,老两口可能一夜无法安睡。于是,他决定先通知几位亲戚,约定第二天召开家庭会议,但他没有透露具体的内容。
第二天一早,王松清急忙来到父母的房间。他看到父母的眼睛肿胀,便问道:“你们吃早饭了吗?”王尚桂答道:“还没,等会儿煮面条。”王松清沉默片刻后,缓缓说道:“吃完饭后,我有件非常重要的事要告诉你们。”
等亲戚们陆续赶来,王松清才宣布了这一沉痛的消息:“昨晚王小七给我打电话,说伯父已经去世。”话音刚落,屋子里便传来一阵阵哭声,不知是谁先哭出声来,接着大家都泣不成声。看着年迈的父母,王松清的眼泪也止不住地流了下来,情感的冲击让他一度晕厥。
情绪稍微平复后,王尚桂带着亲属们前往北京吊唁。根据王允泉的安排,此次吊唁的过程非常顺利。抵达北京后,王尚桂一行人来到了王尚荣生前的住所,进行了首次吊唁。那里有一间简朴的灵堂,而王尚荣的遗体则安放在301医院的太平间。
站在遗像前,所有的亲人都泪如雨下。随后,王尚荣的长子王允刚向大家详细讲述了父亲去世的经过。原来,王尚荣在1935年长征途中就因战斗受伤,腹部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后期又因特殊年代的种种原因导致下肢瘫痪。1979年,他精心组织了对越自卫反击战,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和心血。由于长期劳累,他的健康状况急剧恶化。1980年1月,王尚荣因病住院,直到去世前都在接受治疗。
王尚荣去世的最后时光非常悲痛。他反复询问家人:“尚桂,今年来了没有?”然而,他并未得知老伴黄克早在1996年便已去世。为了保护王尚荣的健康,家人一直隐瞒了这个消息。直到生命的最后,王尚荣还在埋怨黄克:“怎么还不来看我呢?”
听完王允刚的讲述,场中再次响起了阵阵哭声。
4月10日,王尚桂一行人接到全军总参谋长傅全有的通知,得知王尚荣的遗体告别仪式将在次日举行,现场将实施一级保卫。傅全有特别强调四条规矩:一、不允许靠近遗体;二、不要大声哭泣;三、不允许磕头;四、不允许下跪。并且,吊唁人员的服装要求青黑色为主,女性不能佩戴任何首饰。
告别仪式在庄严的哀乐中进行。王尚荣的子女和王尚桂等亲属都站在前排,逐一与前来吊唁的人握手。仪式结束后,王尚桂一行返回招待所,晚些时候,他们在电视前观看了《新闻联播》,报道中播出了遗体告别仪式的感人场面,王尚桂等人再度沉浸在无尽的悲痛中。
4月13日,王尚荣的家人邀请来吊唁的人共进晚餐。在宴会上,王尚桂作为长辈,发表了讲话。他简单回顾了哥哥70年的革命生涯。从16岁离开家乡,跟随贺龙投身革命,最终成为一名杰出的军队高级将领。尽管王尚荣只回过两次家,但家乡人都理解他,毕竟哥哥是为国家和党做了大事的人!在西藏平叛、抗美援越、炮击金门、对越自卫反击战等重大历史事件中,哥哥都亲自参与组织指挥,立下了赫赫战功。
讲话的最后,王尚桂郑重表示,回去后,他一定会反复叮嘱家乡的亲人们,要永远做正直、诚实的人,决不能让已故的哥哥蒙羞。
王尚桂的一番话深深打动了在场的每一个人,大家纷纷为他鼓掌。这段话也展示了王尚桂严格遵守王允泉设定的四条规矩的决心。这四条规矩是:
1. 所有前往北京的亲属名单由王尚桂审定;
2. 遗体告别仪式的时间未定,赴京的具体日期将另行通知;
3. 所有赴京亲属的安全由王尚桂负责;
4. 各项费用自理,不得动用国家一分钱。
4月15日,王尚桂带着亲属们返回了家乡。哥哥王尚荣的去世无疑给家乡的亲人带来了沉重的打击。在得知这一噩耗后,亲人们也不禁悲痛欲绝,王尚桂等人更是在第一时间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几乎晕倒。
对家乡人而言,王尚荣不仅是家乡的骄傲,更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王尚荣的离世,不仅是家庭的损失,更是国家和党的一大损失。而王尚荣子女所设定的四条规矩,也无疑体现了王尚荣一生简朴、艰苦、不搞特殊化的作风,王尚桂在宴会中的讲话更是确保了哥哥的名誉没有受到任何玷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