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电影《苏乞儿》中,有一幕让人印象深刻:电影结尾时,苏乞儿穿着破烂不堪的衣衫,躺在皇宫的大殿上,毫不畏惧皇帝的权威。虽然皇帝是九五之尊,但他也不得不对苏乞儿保持几分尊重。最后,为了维护所谓的皇家面子,皇帝随便做了个礼节性的回应,却提出要解散丐帮,认为乞丐人数太多,影响国家形象。
但苏乞儿可不是那种会低头迎合的人。他是丐帮的帮主,不是会为了权贵低声下气的人。当即,他回应道:“天下的乞丐有多少,并不是我决定的,而是您决定的。如果陛下英明神武,国泰民安,谁会甘愿成为乞丐呢?”这番话一语点醒了皇帝,也揭示了当时社会的困境:乞丐的数量并没有减少,反而越来越多,直至最后局势崩盘,百姓依然没有出路。
进入民国时期,百姓的困境依旧没有改变。由于各种社会压迫,许多人沦为乞丐,四处乞讨。随着乞丐的数量不断增多,乞丐们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组织,制定了规矩,开始有了上下级关系。金庸先生在《射雕英雄传》中虚构了丐帮的起源,借丐帮第七代帮主洪七公之口讲述丐帮起源于唐朝,并且传承着一个象征身份的“打狗棒”,这个武器和丐帮的棍法密切相关。
但历史上,真正的乞丐头子并不像小说中那么传奇。一个真实的丐帮头子叫陈起凤,他曾是一个默默无闻的人物。要不是他取得了与权贵们平起平坐的地位,恐怕他的名字早就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类似的人物在中国历史上屡见不鲜,司马迁在《淮阴侯列传》中提到的胯下之辱,成为了很多男人走向成功的必经之路。
陈起凤在年轻时并没有韩信那种耐性,他没有选择埋头苦读兵书,而是凭借天生外向的个性和不凡的力量,很快在乞丐中崭露头角,逐渐获得了威望。随着时间推移,他被推举为丐帮的头子。尽管乞丐的社会地位低下,乞丐帮一旦成势,竟能对地方政治产生重要影响。就像春秋时的游侠一样,荆轲虽然出身贫寒,却也能面见秦王,丐帮头子陈起凤也是如此。
有了地位后,陈起凤自然也不再是普通的乞丐。他的威望在当地官员和乡绅中得到了认可,虽然这些人表面上尊敬他,但内心并不一定真正高看他。但在当时的风气下,丐帮头子成为了重要的社会角色。每当当地举行红白喜事时,家家户户都会提前向丐帮头子发出请帖,邀请他参加宴会。丐帮头子的席面要特别丰盛,酒水必须上好的品牌。宴席结束后,他不会一直坐在席上,而是象征性地坐几分钟,客套几句后便安排手下把美食带走,与手下共享。
除了宴席,陈起凤还收取一定的银元。更让人吃惊的是,当地政府也会定期向他支付银元,这并非贿赂,而是为了维持社会稳定。乞丐群体的影响力巨大,政府担心如果丐帮一旦掀起动荡,整个社会将陷入混乱,最终可能威胁到地方官员的职位。因此,政府宁愿给乞丐一些银元,也不希望看到不安定局面。
凭借这些收入,陈起凤过上了锦衣玉食的生活,几乎像是乞丐王国的君主。广州还保留着他曾经住过的一处豪宅,装修奢华,完全看不出是乞丐的住所。与此同时,他妻妾成群,过着人人羡慕的生活。虽然乞丐的职业不光彩,但陈起凤却乐在其中。
有一次,陈起凤的手下姐夫被安排做了某地的官员,他写信劝说陈起凤退出乞丐生涯,去做一份正式工作。没想到,陈起凤的手下竟然拒绝了,称做乞丐比做官要自由自在得多。这也表明,乞丐们不受常规社会规则的约束,而且凭借自己的影响力,能够左右官府的决策。
有一次,一位士绅因看不起陈起凤,没有向他发请帖,结果陈起凤听说后非常生气,指挥千余名乞丐到士绅家门前闹事。乞丐们拿着破瓷碗,喧闹不停,无论给饭还是给钱,乞丐们都不肯离开。地方衙役来处理时,也无计可施,只能劝士绅向陈起凤道歉。最后,士绅不得不请陈起凤出面,乞丐们才肯离开,恢复了宁静。
然而,陈起凤也知道,乞丐头子的地位无法世代传承。他并不希望自己的子孙继续从事乞丐生意,因此早早地安排孩子们去读书。陈起凤去世后,他的手下们开始争夺他的地位,最终丐帮因缺乏统一的领导而分裂。这也是很多类似组织最终走向衰败的原因。没有明确的行动纲领和崇高的价值观,丐帮只追求名利,最终导致了四分五裂。
陈起凤的故事,至今仍是旧广州的一段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