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4岁的张纪中为1岁女儿发庆生视频,评论区涌入“等她长大娶她”等低俗玩笑,他与妻子杜星霖罕见动怒回怼,并放话必要时依法追责
说白了,这不是第一次,他们的家庭在网上总能掀起争议浪花
张纪中和小31岁的杜星霖结婚后,围绕“老夫少妻”的议论就没停过
更早之前,他的前段婚姻也被反复提起
樊馨蔓,能力强、履历漂亮,从写小说、在央视做节目,到独立做影视项目,典型的女强人
有业内人士提到,当年两人从合作到结婚,角色变了,关系就开始微妙
随后,杜星霖出现
网传时间线被反复扒过,“工作走近—关系暧昧—否认—很快领证”,当事人都否认了出轨标签,但风评没有逆转
公众记忆有惰性,越是不愿解释的环节,越容易被想象填满
婚后,他们一度高调示爱,照片、短视频、直播间轮番上阵;
孩子接连出生,家庭叙事越拉越满
他这个年纪还在拼,更多像是为人父的本能和现实开销的叠加
换句话说,爱可以高调,但把生活做成全天候节目,代价就是不可控被推高
有人注意到,偶尔出镜时,杜星霖会扶他一把,嘴上打趣“年纪大体力差”,镜头掠过的表情里不耐烦一闪而过
镜头诚实,它记录的不是想呈现的甜蜜,而是相处的真实温差
更扎心的是,张纪中逐渐成了短视频里的“工具人”,喂奶、换尿布、逗娃,都被打包成可被点击的内容
当生活成了生意,生活感就会被交易规则反向塑形
风波的导火索其实简单
国庆期间,他发了给女儿庆生的家庭视频
气氛本来平常,一家三口入镜,祝福和笑声都在
评论区却失控了,“等她长大要娶她”“我80也喜欢她”,语气轻佻,指向明确
拿未成年人当笑柄,尤其用成人化语汇调侃,一个字——脏
有业内人士提到,这类话术往往借“玩笑”之名,行性化未成年之实,这不止是道德越界,也是法律红线在闪烁
这次,夫妇俩没忍
张纪中直接回怼:“你的岳父岳母只能是你外公外婆!”
语气又直又硬,甚至带起了一股老派的倔劲儿
杜星霖更没拐弯:“黑粉来一个我骂一个”
随后她补了一句更重的:
想象一下当时的场景:手机屏幕不停跳出提示,她手指飞快敲字,眉头紧锁,气到发抖那种
这不是演,是真被戳到痛点
争议随之两极化
有人冷嘲热讽:既然把家事做成流量,就该承受“观众参与”
也有人立马反驳:成年人你们怎么互怼都行,未成年人是底线,不能碰
把未成年人当流量素材,不等于别人可以对孩子施加二次伤害,这两件事不是一回事
从规则看,《未成年人保护法》明确规定,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得通过网络对未成年人进行侮辱、诽谤或其他方式的恶意伤害
平台不是法外之地,键盘也不是挡箭牌
但话说回来,公共传播的另一面也很现实
你一旦把家庭生活全面公开,观众的“参与感”就会被算法放大,评论区里永远有失控的成本
有平台运营从业者提醒,开放评论、露出孩子、频繁互动,是最容易引来灰色流量的组合拳
与之对照,杨振宁夫妇同样年龄差距大,但平日低调,很少秀生活,口碑相对稳定
不是说高调一定错,而是“高曝光—高风险”的因果链几乎是传播学常识
我个人的看法,得把三件事分开讲清楚
第一,成年人婚恋选择,是个人权利范围,外人可以不喜欢,但不该借此对孩子开黄腔
价值评判可以有尺度,污言秽语没有自由
第二,家长有权记录孩子,但一旦在公共平台展示,就要承担更严格的“监护注意义务”,比如评论区管理、过滤敏感词、延时审核
晒娃不是原罪,放任恶意蔓延才是责任缺口
第三,平台也该出手,恶意评论并非拿不准的边界,技术识别和人工巡检都能做,关键在规则执行
那他们该怎么做?
最直接的止损方案是减少孩子正面露出,或者做马赛克、打码延迟发布,同时开启评论限流和关键词拦截
这不是怯场,是为孩子建立一个必要的“信息防护层”
更进一步,既然已经放话要依法追责,不妨选取典型样本
用一到两起实实在在的取证与投诉,把“说到做到”立起来
有律师表示,证据留存要点包括截图、链接、时间戳与平台回执,流程并不复杂,贵在持续
一旦形成判例,至少能让后来者顾忌三分
有人会问,钱再多有什么用?
这事上,钱能买的是曝光和公关,买不到边界与尊重
尊重需要靠边界感养出来,边界则要靠家长、平台和规则一起撑起来
也许这就是这场风波最值得反思的地方:你可以选择怎样活,但别让孩子替你的选择兜底
成年人做内容,不要把未成年人当“人设道具”
这句话我愿意一遍遍重复
接下来值得关注的有两点
一是他们会不会真的提起法律行动,拿出案号与进展,而不是停在舆论场的情绪对撞
二是他们是否调整分享策略,哪怕减少一点热闹,换来孩子更安静的成长
如果把“曝光度”往回拨一格,可能全家人的生活质量都会往上走一格
当然,观众也得慢慢学会
看热闹不等于失去分寸,开玩笑不等于突破道德底线
写到这里,我还是想替那个一岁的孩子说一句
她不懂世间的褶皱,只配拥有干净的生日祝福
愿每一个摄像头在对准孩子前,先问一遍自己:这是为了记录爱,还是为了换点击
边界清晰,爱才更体面
而我们能做的第一步,就是从评论区收起那句“娶她”
下一条家庭视频会怎么发?
不妨让改变,从此刻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