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没出息》怎么就火了?藏在旋律里的三个“小秘密”
要是你最近刷短视频,大概率会被《没出息》的旋律“洗脑”——没华丽的编曲,甚至歌词都带着点“糙”,可就是这样一首歌,能让打工人循环播放,让两岸网友都忍不住改编。其实它的走红,没那么多复杂套路,不过是踩中了咱们心里最软的地方,还摸透了现在人怎么听歌、怎么分享。
1.唱到心坎里:一句歌词戳中所有人的“累”
这首歌最开始的素材特有意思,是台湾一位政治人物的发言,“从从容容,游刃有余”和“匆匆忙忙,连滚带爬”这两句对比,本来跟普通人没啥关系,可一谱上曲,突然就成了大家的“嘴替”。
你想啊,早上赶地铁时被挤得“连滚带爬”,加班到深夜对着电脑发呆,谁没在心里嘀咕过“我怎么活得这么没出息”?这首歌没喊口号,没灌鸡汤,就直白地把这种疲惫说出来,反而像给了个拥抱——原来不是只有我这样。就连两岸网友都能从中找到共鸣,台湾朋友借它说当地的烦心事,我们听着也能想起自己的生活,这种不分地域的“累”,成了最实在的传播动力。
2.好传播:15秒片段比整首歌更“下饭”
现在没人有耐心听完一整首歌了吧?《没出息》的团队特别懂这点,没搞传统的打榜、发专辑,反而把最魔性的副歌切出来,做成15秒的小片段往短视频平台发。
你刷到的时候,可能正在吃饭、等公交,随手一听就记住了旋律。更妙的是,它还故意留了“空子”——旋律简单,歌词好改,有人用陕西方言唱,有人用钢琴弹,还有人拍着自己加班的样子当背景。就这么着,你改一段,我拍一个,抖音上相关的挑战很快就破了1亿次。本来只是首歌,慢慢变成了大家分享生活的“社交暗号”,这传播力,可比硬推强多了。
3.不生硬:用“玩梗”打破所有隔阂
聊到两岸话题,很容易变得严肃,可《没出息》偏不。它用“玩梗”的方式,把复杂的事变简单了——大陆网友编“统一版”,台湾网友做“批判版”,你一句我一句,倒像两岸朋友在一块儿聊天。
就连方言版都特别有意思,陕西方言一出来,听着就有股亲切感,有人还因为这个去学方言,相关的课程销量都涨了3倍。这说明啥?太刻意的表达没人爱听,反而像街坊聊天似的,接地气、不端着,才能让不同地方的人都愿意接话。
做内容营销,其实可以学《没出息》这三招
不光是唱歌,咱们做品牌、做内容,其实都能从这首歌里学两手。核心就一个:别把自己当“老师”,要当“朋友”,知道大家喜欢啥、需要啥。
1.共情:别总想着“教育”用户
现在谁还愿意听品牌讲大道理啊?就像《没出息》没教大家“怎么变出息”,反而靠“理解你的累”圈粉。做营销也一样,别一上来就说“我的产品多好”,不如先想想用户的难处——职场人怕加班,宝妈愁带娃,年轻人迷茫未来,把这些小事写进内容里,比华丽的辞藻管用多了。
2.共勉:让用户帮你“玩”起来
很多品牌总想着“内容必须我来做”,怕用户改得不对。可《没出息》证明,放给用户反而更出彩。品牌其实可以当“搭台子的人”,给点素材,定个简单的主题,让大家自己发挥。
比如美妆品牌可以发起“素颜改造”挑战,不用规定怎么拍,用户拍自己的真实变化就行;科技品牌把产品音效放出来,让UP主自己编段子。数据说,用户做的内容,比品牌自己做的转化率高3倍,而且大家参与了,对品牌的好感也会多一分。
3.简约:越简单,越容易记住
现在大家的时间都是碎片化的,内容一定要“短、平、快”。《没出息》的15秒片段,比3分钟的整首歌更让人印象深;一句“连滚带爬”,比长篇大论更扎心。
《没出息》能火,不是因为它多“厉害”,而是因为它够“真实”——真实地唱人的累,真实地懂人的传播习惯。做内容营销其实也一样,不用追求多高大上,不用想着“制造流行”,只要能找到大家心里的共鸣点,用简单、接地气的方式说出来,自然会有人愿意听、愿意帮你传。毕竟,最有力量的内容,从来都是“说人话、懂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