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过一个多月的热播,聚焦“文化抗战”的电视剧《阵地》于10月21日晚在央视一套首播收官。该剧以1938年至1944年桂林文化抗战运动为背景,首次浓墨重彩还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下的文化抗战历程。据中国视听大数据显示,《阵地》不仅首播收视率突破3%,更在播出期间持续保持同时段收视领先。
创作手法:虚实结合的叙事艺术
《阵地》由编剧钱林森、导演高希希携手冯绍峰、李晨、徐璐、王丽坤、王劲松、张博等演员共同打造,作品遵循“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创作原则,在保持历史真实性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创新。该剧展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夏衍、郭沫若等文化界人士与八路军桂林办事处通过新闻、文学、戏剧等形式开展抗日宣传的历程,通过群像叙事与多线交织串联起百余位文化名人和广大民众共同参与的抗战文化运动。
剧中,《救亡日报》复刊、欧阳予倩改革桂剧排演《梁红玉》、陶行知在七星岩洞中坚持办教育、夏衍话剧《一年间》在全国公演振奋国人的盛况、张曙谱曲殉国等历史真实事件,均得以艺术化呈现。剧集还通过任素宁等虚构角色的塑造,为历史叙事注入了鲜活的情感力量。徐璐饰演的任素宁从南京大屠杀的幸存者成长为《救亡日报》记者的蜕变历程,串联起多个真实历史事件。这个虚构角色代表着抗战时期一代青年的成长历程,让观众得以透过普通人视角感受历史。虚实相生的叙事策略赋予了剧情强烈的戏剧感染力。
剧中多个场景震撼人心:南京沦陷后的破碎山河,促使文化人集体走出书斋投身救亡运动;诗人艾青在榕城饭店即兴朗诵《我爱这土地》,深情的吟诵引发全场共鸣,最终汇成《义勇军进行曲》的激昂合唱;音乐家张曙在轰炸中殉国后,文化界人士手捧烛火送行,郭沫若挥泪题写挽联,将文人的铮铮铁骨与战友深情融为一体。
双线结构:两条战线的交织共鸣
《阵地》采用双线叙事结构,一条线索聚焦李克农领导的八路军桂林办事处,展现地下工作的惊心动魄。剧中通过护送进步文化人士、转移重要物资、搜集情报等情节,再现了隐蔽战线的智慧与勇气。李晨饰演的李克农在多重身份间自如切换,展现了隐蔽战线领导人的多重特质。
另一条线索则以夏衍、郭沫若、田汉等文化精英为主角,细致描绘了他们如何通过创办报刊、组织演剧、创作文艺作品等方式,在精神领域构筑坚固防线。剧中《救亡日报》的复刊历程、杂文刊物《野草》的创办理念、话剧《屈原》的演出盛况等情节,都生动诠释了“笔杆子”的战斗力。
这两条剧情线索相互交织、彼此呼应。当战士们在前线浴血奋战时,后方的文化工作者用笔墨唤醒民众,用艺术凝聚人心,这种叙事结构深刻揭示了文化抗战的独特价值,展现了文化力量在抗战中的重要作用。
人物塑造:有血有肉的文人群像
在人物塑造上,《阵地》刻画了一批立体丰满、有血有肉的文化人形象。导演高希希认为,历史剧最难也最可贵的地方,就在于让教科书上的名字“活”起来。为了塑造这群文化人的精神群像,高希希在导演手法上注重“集首有交代,集中升高潮,集末留悬念”,同时运用细腻的镜头语言捕捉人物内心的波澜。
冯绍峰为饰演夏衍提前数月研读其著作与日记,王劲松为塑造郭沫若反复揣摩其诗文与演讲风格,李晨则在李克农的冷静与温情之间找到精准的演绎分寸。张博饰演的田汉,将艺术家的才情与爱国者的赤诚相融合。王丽坤出演的中共地下党员安娥,柔中带刚,在危险环境中保持沉着冷静,展现了女性在文化抗战中的独特贡献。
剧中的文化人群像避免了脸谱化塑造,他们不是高高在上的文化偶像,而是一群在时代洪流中坚守信念的普通人。文人们会有家庭的牵挂,有艺术理念的争执,有个人的情感纠葛,有在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艰难抉择,但在民族危亡之际,他们选择了共同的方向——以文化救国。这些细腻的刻画,让人物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具备打动当代观众的情感温度,让观众更能理解在那个特殊年代文化人的精神世界。
记者:邱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