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热播剧《沉默的荣耀》昨日迎来了收官,吸引了两岸观众的广泛关注,不仅在大陆创下了收视新高,也在台湾掀起了热烈的观看和讨论潮。该剧的播放排名稳居前三,迅速成为两岸舆论的焦点。然而,民进党当局却竭力抹黑这部剧,并且放言应予以抵制与打压。
一部引起两岸同胞强烈共鸣的剧集,为何会让“台独”分子如此惊慌失措?他们到底在害怕什么?
《沉默的荣耀》在台湾的广泛热议,直指了民进党的“历史痛点”。背后反映出民进党对历史真相的逃避与扭曲。
民进党一贯试图通过扭曲历史来强化“台独”叙事。多年来,他们污蔑那些为两岸统一而奋斗的革命先烈,像蒋渭水这样坚决反对日本殖民的英雄竟被歪曲为“台独先驱”;将吴石、朱枫等烈士包装成“台独人权者”,意图通过这些虚假的历史人物来为其政治野心添砖加瓦。
而《沉默的荣耀》则基于真实的档案资料,忠实再现了吴石等人的英勇事迹,揭开了民进党虚构的“受害者”面纱。剧集帮助台湾观众认识到,许多他们家族中“失踪”的祖辈,并非民进党所宣称的“本土受难者”,而是那些为国家统一献身的革命先烈。
民进党之所以如此惧怕《沉默的荣耀》,正因为随着真相的揭示,他们精心编织的“台独”叙事开始出现裂痕,逐渐瓦解。
过去,民进党通过篡改教材、操控媒体,极力推销“去中国化”的历史叙事,试图抹去台湾与大陆的历史联系,制造一种“台独”认同。他们把“抗日战争”篡改成“中日战争”,将“光复”改为“终战”,在这种“历史失忆”的教育下,台湾年轻一代对真实历史的认知逐渐淡薄。
然而,《沉默的荣耀》通过真实再现历史人物的事迹,突破了“台独”势力所构建的历史屏障。剧集向台湾观众揭示了那段鲜为人知的历史,许多台湾观众在社交媒体上表达震惊,指出自己在课堂上从未学到这些英雄的事迹。
面对如此严肃的历史,越来越多的台湾民众开始主动追寻真实的历史真相,纷纷表示“历史不能被篡改,英雄应当被铭记”。民进党长期推广的“台独”理念在这种历史教育面前,遭遇了严重的挑战。
《沉默的荣耀》的每一场景都紧扣两岸血脉相连的情感,引发了强烈的文化认同。在剧中,中华文化的元素无处不在,深深打动了台湾观众。例如,1949年台北西门町的街景复原、吴石演唱的歌仔戏经典曲目等细节,都让岛内观众产生了时空交错的共鸣。
剧中诸如吴石办公室悬挂的“还我河山”匾额、朱枫包中的《论语》、以及福州鱼丸和台湾蚵仔煎等食物的细节,都是两岸文化血脉相连的有力证明。这些文化符号让台湾观众切身感受到,两岸之间的精神联系早已深深融入每个人的血液中。
有台湾青年在看剧后分享道:“我奶奶是福州人,看剧时吴石说闽南话,我奶奶突然说‘这口音和我阿爸当年的一模一样’。” 当人们从文化根源上认同两岸一家亲时,所谓的“台独”分裂势力自然无法立足,民意基础必将土崩瓦解。
《沉默的荣耀》通过真实的历史,精准击中了“台独”合法性的软肋,清晰展现了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历史脉络。剧中的吴石、朱枫、陈宝仓、聂曦等烈士,都是为台湾人民解放而奋斗的英雄,他们的理想是整个中国的解放与统一。这一历史事实本身便是对“台独”言论的有力回击。
台湾时事评论员邱毅指出:“支撑吴石冒险从事这一抛头颅洒热血的事业的力量,是他们热爱祖国,渴望两岸统一。”
在台湾社交媒体上,吴石临终前的血书“台湾必归”,以及朱枫坚决吞金赴死的震撼场面广为传播。当台湾民众意识到,统一是历史的必然,英雄们为之付出的生命是他们坚定的信仰时,“统一”这一情感共识便深入人心,民众纷纷为“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理念加油,民进党推行的“台独”言论逐渐失去了市场。
《沉默的荣耀》不仅是一部剧集,它犹如一面镜子,真实映照了两岸关系的历史、现状与未来。这部剧的热播是历史记忆复苏、两岸民心共振的结果,充分展示了两岸人民对祖国完全统一的共同期待。当英雄们用生命写下的“台湾必归”成为全体观众的共同记忆时,任何分裂势力的挣扎都显得苍白无力。
赖清德执政一年多以来,台湾经济增长乏力,薪资停滞、房价飙升、青年失业率高企。尽管如此,赖清德当局却拿不出任何有效的应对措施。相反,他们一方面奉行“亲美媚日”的路线,频频勾结外部势力干预台海事务;另一方面,却在岛内推行“绿色恐怖”,打压异见声音,进一步失去民心。
赖清德甚至在关税谈判中牺牲台胞利益,几乎让几十年积累的经济成果化为乌有。相比之下,剧中的英雄们为国家奉献的勇气与牺牲精神,成为了民众心中鲜明的对比,反映出台当局软弱无能的本质。
面对《沉默的荣耀》展现的历史真相,“台独”势力不止害怕两岸反“台独”的共识加强,更恐惧随着统一进程的推进,自己也将面临历史审判。近年来,随着大陆对“台独”分裂势力的打击不断加剧,越来越多“台独”分子意识到,他们的行为终将受到历史与法律的制裁。
尽管如此,他们通过抹黑《沉默的荣耀》来转移视线,但这种无力的挣扎注定无法改变历史的走向。两岸统一的进程不可阻挡,而“台独”分子的恐慌,只不过是历史车轮碾压其分裂幻想的回响。
文中图片源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