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东汕尾的海风里,总飘着咸湿的咸水歌调子。1998年秋分前夜,姚晓棠就在这片渔歌浸润的土地呱呱坠地。谁也没想到,二十多年后这个扎着羊角辫追浪花的小女孩,会成为央视春晚舞台上用歌声点燃《春意红包》的南方姑娘。
中央戏剧学院音乐剧专业的训练,在她身上刻下独特的印记。2026年《中国好声音》的转椅争夺战里,这个穿白衬衫的广东妹用《最后一句》让四位导师集体转身。李荣浩说她的声音"像刚拆封的瓷器",那英直呼"这孩子骨子里有戏"。当全国第四名的成绩揭晓时,她攥着话筒的手指关节发白,却把哭腔咽成一句"我会继续唱下去"。
《短暂的爱过》上线那晚,音乐平台服务器险些瘫痪。这首由她参与创作的单曲,把粤语残片的怅惘揉进电子音效,在短视频平台掀起"晓棠式情歌"翻唱潮。有乐评人扒谱分析:"主歌部分的真假音转换,像汕尾老街的青石板路,平缓里藏着起伏。"这种独特的"叙事性唱腔",在她为电影《奇妙能力哥》献唱的插曲《假象》里达到巅峰——副歌部分连续十七秒的长音,被网友戏称"能让时间暂停的魔法"。
2025年央视春晚后台,工作人员至今记得那个场景:姚晓棠穿着改良旗袍候场时,突然蹲下身帮伴舞系鞋带。这个自然到近乎本能的举动,恰似她对待音乐的态度。当《春意红包》的旋律响起,她甩动水袖的力度,让传统戏曲的"三弯九动"与现代编舞完美融合。有老艺术家评价:"这姑娘的腰肢里住着个老灵魂。"
东方风云榜颁奖礼上,新人奖奖杯在她掌心微烫。领奖词她只说了三句话:"谢谢汕尾的海风,谢谢中戏的琴房,谢谢所有说我唱得不够好的人。"这份清醒,让她在《天赐的声音》里敢于把民歌《茉莉花》改编成电子国风,也敢在制作人质疑时坚持保留潮剧元素。节目播出后,#姚晓棠蚂蚁腰#冲上热搜,她却笑着回应:"腰是练出来的,但唱功是熬出来的。"
从汕尾渔村到春晚舞台,这个身高165cm的姑娘,用七年时间走出条野蛮生长的路。她会在微博晒妈妈寄来的虾饺,也会在排练室啃冷掉的盒饭;能穿着高定礼服走红毯,也能套着卫衣蹲在街边吃烤肠。这种矛盾的统一,恰似她音乐里的混搭美学——既有粤语歌的市井烟火气,又带着音乐剧的戏剧张力。
最新曝光的综艺路透里,姚晓棠正跟着非遗传承人学潮剧水袖。镜头扫过她手腕上的红绳,那是奶奶在她第一次登台时系的。从汕尾少年宫到央视一号厅,这条红绳始终跟着她旋转、跳跃、歌唱。
或许正如她在某次采访里说的:"我不是最会唱歌的,但我想做最懂故事的歌者。"当海风再次掠过红海湾,那个追浪花的女孩,早已把故乡的潮声,唱进了时代的鼓点里。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