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几天前,我看到郑智化用非常激烈的言辞批评深圳机场,言辞之激烈让我感到深深的触动。然而,凭借多年参与公共舆论事件讨论的经验,我知道,在没有听到各方的回应之前,我们不妨“让子弹飞一会儿”。
当现场的视频被发布出来之后,我才发现郑智化的言辞有些过于激动,甚至有些夸张。他曾说自己是在匆忙中连滚带爬地登机,但从视频中看,明显是机场工作人员将他抬上飞机,这样的描述显得过于情绪化。原来,他所说的“匆匆忙忙、连滚带爬”,不过是他个人的心理感受,而非字面上的真实情境。
至于他批评的升降车司机,更是“锅从天上来”,完全是无辜的。根据安全操作规程以及对飞机舱门保护的考虑,司机并没有办法按照郑智化的要求操作,且他没有任何过错,根本不应受到指责。我认为,郑智化应该向这位司机道个歉,而不仅仅是对不当用词进行道歉。
了解了事件的前因后果后,我认为深圳机场在这次事件中并无太大过错,完全不需要向任何人道歉。反而,深圳机场在郑智化发声之后的迅速道歉,反倒让我感觉有些不适。是不是因为郑智化既是明星,又有台湾的身份,才让机场这么快做出了反应?如果换成普通的中国公民,深圳机场会做出如此迅速的回应吗?
这起事件在舆论中引发了强烈反响,既有对机场的批评,也有对郑智化的批评,甚至一些言辞激烈。支持郑智化的一些观点中,有一个说法尤为新颖:“残疾人的自尊体验由残疾人自己说了算。”言下之意就是,郑智化的批评,外人无权评判,是否被尊重应由他自己来决定。
这种说法让我感觉有些过于矫情,甚至有些过度解读了。在我们的社会,当然应该尽力为残疾人提供更多便利,但无论多么完善的设施,总会有一些不足之处。比如,深圳机场的做法,提供帮助来弥补这种不足,难道就是对残疾人自尊的侵犯吗?个人的自尊体验是极其个体化的,公众又如何去满足每一个个体的需求呢?如果一些弱势群体认为不尊重就是不躺平在家、过上亿万富翁的生活,那我们的社会能提供这样的条件吗?
在机场设施无法完全满足残疾人需求的情况下,机场派出了四名工作人员帮助郑智化登机,绝大多数公众不会认为这是不尊重他的行为。可是,有些人却认为公众的声音不重要,只有当事人的感受才是唯一的标准。这样的说法,似乎让人觉得有些不合情理。
他们的论调,我似乎并不陌生。近年来,那些充满矫揉造作的小仙女们,常常有着类似的套路——先出手,后说理。还有一些人,根本不关心事实本身,直接指责不支持郑智化的人站在航空公司一边,或者批评他们站在消费者一边。可是,难道我们不能站在事实一边吗?
这些言论让我想起了曾经那些喊着“站在鸡蛋一边还是站在墙一边”的人,他们故意模糊是非,对公众和体制、政府制造对立。看似是在为郑智化和消费者发声,其实只是为了挑起社会的不满,反对体制而已。
更有一些人,竟然将不支持郑智化的观点扣上“敌视台湾”的帽子。真是莫名其妙!如果真要敌视台湾,难道还需要通过郑智化来间接表达?我们大多数人对台湾的态度,通常是直言不讳,绝不需要绕弯子。
当然,我并不支持对郑智化进行激烈的攻击。某些人将郑智化的批评政治化,把它与阴谋论联系在一起,这显得有些牵强。毕竟这么多年来,郑智化的形象依旧保持正面,且他一直有不少爱国言行。特别是在统一这个大是大非问题上,他没有做出过任何有损国家利益的言行。
如果仅仅因为他情绪化地批评深圳机场,就有人对他进行过度的抨击,这只会使亲者痛、仇者快,结果适得其反。政治的智慧在于把朋友拉得更近,把敌人推得更远。在没有任何确凿证据的情况下对郑智化进行言论审判,把他推向敌对阵营,实在是愚蠢之举。
我认为,这件事应该回归到事实本身,而不是进行扩大化讨论,更不应推断无辜。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