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说现在拍年代剧的不少,可真正能让你觉得“哎呦,这不就是我家那点事”的,真不多见。 我跟你说,《好好的时代》这部剧,它还真不一样。
它不讲什么豪门恩怨,就盯着机械厂工人庄先进和歌舞团演员苏小曼这俩带着各自娃重组家庭的七口人,从70年代末一路讲到2015年,三十多年的柴米油盐、哭哭笑笑,愣是拍出了一种“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念好了就是史诗”的劲儿。
尤其是田雨演的那个庄先进,老婆走了,自己拖着俩儿一女,又当爹又当妈,白天在工厂拧螺丝,晚上回家给孩子补裤子,这场景,多少单亲家庭看着不眼热?
梅婷演的苏小曼,歌舞团台柱子是吧,台上光鲜亮丽,回了家还得被邻里指指点点说“拖油瓶”,这压力,放现在也没少遇见。 结果这两人,就因为工厂汇演后一次深夜长谈,庄先进一句“咱俩凑一块儿,孩子好歹有个完整的家”,苏小曼红着眼眶一点头,得,七口人的日子就这么仓促又坚定地开始了。
你想想,五个孩子,两张木桌拼的饭桌,挤在机械厂分的那两间平房里,那得乱成啥样? 庄先进的大儿子庄学习摔碗吼“她带俩孩子来,咱家饭还够吃吗? ”,苏小曼的小女儿王元媛哭着喊“我不要新爸爸! ”这场景,现在多少重组家庭还在上演?
这里头最让我唏嘘的是陈昊宇演的庄好好,庄先进的大女儿。 母亲没了,16岁就得当起“小大人”,每天清晨5点起床蒸馒头、煮稀饭,然后赶首班电车去当售票员,售票包里还装着针线,随时帮乘客缝扣子。
一个月挣38块钱,抵得上庄先进工资的三分之二。 后来跑去歌舞厅驻唱,一晚多赚5块钱,就为补贴家用。
庄先进起初反对女儿去“那种地方”,庄好好一句“爸,咱家七张嘴要吃饭,弟弟妹妹要上学”,给你整破防了。
庄家小儿子的名字“庄向上”,居然是庄好好自己的孩子! 这秘密成了她和继母苏小曼之间一辈子没捅破的窗户纸。 你说这家庭关系,脆弱不脆弱? 又坚韧不坚韧?
等到90年代下岗潮一来,庄先进“铁饭碗”没了,白天蹬三轮,晚上铲煤渣,累得饭桌上拿不稳筷子。
剧里那些细节,真叫一个绝
美术团队花了四个月,在昆明1:1复刻国营机械厂、歌舞厅,职工大院里摆了473件手工做旧道具。 苏小曼的波浪卷发和的确良衬衫,是照着1983年《大众电影》封面女郎的风潮设计的。
摄影还用胶片级调色,80年代画面带胶片颗粒,2015年场景加数码噪点,搞出个“时空影像博物馆”。
导演刘家成更狠,32集里塞进47次历史事件闪回,从喇叭裤流行到股市狂潮,饭桌变改革开放史讲堂。 和厦门理工学院合作,用AI分析80万份市民日记,复刻特定年份的集体情绪。 这操作,你说是不是把年代剧拍成社会科学了?
演员也拼。 田雨每分钟3.2次小动作,把“中国式父亲”演活了。 梅婷把芭蕾舞者的优雅和工厂家属的市井智慧揉在一起。 李雪琴演个胡同大妈,东北方言加喜剧天赋,和苏小玎的市侩邻居对手戏,被北电当教学案例了。
陈昊宇为演好庄好好,声乐特训三个月,从1987年崔健式嘶吼到2010年独立音乐气质,全拿捏住。 这阵容,这投入,不服不行。
你说这部剧,它到底想告诉我们什么?
是重组家庭必然经历的磨合痛苦? 还是大时代下小人物只能随波逐流? 庄学习和王元媛青梅竹马,因父母结合成了“兄妹”,感情无疾而终。
庄先进的徒弟刘成追庄好好不成,最后娶了苏小曼的女儿。 这些阴差阳错,是命运的玩笑,还是时代的必然? 剧里没给标准答案,但你看完肯定会想:如果当时庄学习没放弃大学,如果王元媛勇敢一点,如果庄好好没扛起那个家,结果会不一样吗?
庄先进和苏小曼这种“凑合过”的婚姻,放现在可能早离了。 他们硬是撑了下来,还撑出了一大家子的温情。 你说这是老一辈的忍耐力,还是我们对“家”的理解早就变了?
剧中那种“煤炉烟火里熬出的亲情”,今天还有多少家庭能复刻? 这部剧拍的是过去,拷问的或许是现在:当生活不再有“铁饭碗”,当家庭结构越来越多元,我们还能不能像庄家那样,在风浪里把手握得更紧?
所以啊,看完《好好的时代》,你可能不会记得具体剧情,但一定会纠结一个问题:??如果把你扔回那个物质匮乏但人情厚重的年代,你是会像庄好好那样扛起一个家,还是像庄学习那样为现实放弃梦想? 或者说,今天的我们,到底比父辈“进步”了,还是退步了?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