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王显韬 薛晋文
39集电视剧《沉默的荣耀》播出后引发了广泛反响,成为年度现象级的热门爆款剧。作为首部聚焦新中国成立前后台湾地区隐蔽战线的电视剧,该剧打破了传统谍战剧“传奇式”的创作陈规,立足真实人物、真实事迹、真实环境,以吴石、朱枫等烈士的真实事迹为蓝本,勾勒出隐蔽战线工作者在特殊历史时期,于海峡对岸坚守信仰、潜伏斗争的英雄群像。
让观众沉浸式感受步步惊心
真正的艺术共鸣,刻意讨好和迎合观众无法实现,而是用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打动人心的结果。《沉默的荣耀》的独特魅力在于尊重历史、致敬历史和传承历史,剧集以人物、环境、情节的“三重真实”斗争为骨架展开叙事。
在人物塑造方面,剧中的主要人物绝大多数具有史实考证依据,从国民党国防部参谋次长吴石到东海小组的交通员朱枫,从联勤总部第四兵站总监陈宝仓到东南长官公署交际科科长聂曦,即便是周至柔、毛人凤、谷正文等反派人物,皆为有据可考的历史人物,他们的出现打通了艺术真实性和假定性之间的壁垒,赋予了剧集说服力和感染力。
在环境营造方面,该剧更以细腻笔触还原台湾“白色恐怖”时期的社会畸形生态:台北的街头巷尾拉起了“人人保密、人人防谍”横幅,特务在街头肆意枪杀共产党人,台大学生无故被军统特务羁押,这些时代场景呈现,将当时台湾社会中的肃杀之气与暗潮汹涌具象化,让观众得以沉浸式感受地下工作者在刀尖上行走的步步惊心。
在情节铺展方面,源自史实的片段无需刻意渲染便自带震撼力:在台湾的地下党最高领导人蔡孝乾叛变,朱枫被捕后决绝吞金、拒绝背叛……这些没有戏剧化加工的残酷历史瞬间,恰恰以最本真的力量,敲打着每一位观众最为柔软脆弱的敏感神经,观众深切感受到真实的斗争生活远比艺术的虚构更精妙。
此时无声胜有声
在传统谍战剧创作中,创作者精心设计的悬念往往是抓住观众的宝典,《沉默的荣耀》却在独辟蹊径中取得了成功。剧中吴石、朱枫等先烈的最终归宿和不朽贡献尽人皆知,这些公开的、无需隐藏的结局本身不具有多少悬念叙事价值,这意味着“未知结局”的解密并非该剧的叙事重点。于是,创作的着力点就从刻画人物的外部行动,转向深挖其内在精神世界的微妙敏感变化,“细节决定成败”成为了该剧的核心密码。
作品没有将吴石塑造为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符号式英雄人物,而是重点表现一个有血有肉的普通人在高压环境下的隐忍、痛苦与坚定,创作者尽力将台词压缩到最少,追求“没有台词就是最好台词”的艺术效果,以人物丰富多样的微相表演(影视表演中一种“细部显微”的表现手段,是通过特写或近景镜头呈现演员面部表情和形体动作等细微表演的一种角色塑造方法),以及细节表达抵达了充满矛盾冲突的内心世界,人物的言行举止胜过千言万语,动作表情远胜言语表达,内心的艰难抉择外化于细节表演,给观众留下了丰富的解读空间,充分打开了观众的二度创作空间,取得了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
再往深处说,吴石的扮演者于和伟用细腻的微相表演演绎其目睹同志牺牲却无能为力时的痛苦,遭到妻子、女儿误会却又默默承受的隐忍,以及面对“小家的牵挂”与“大国的使命”时的坚定抉择,这种克制、内敛和强有力的细节表演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艺术感染力,一方面与片名的“沉默”产生了巧妙的互文效果,另一方面也与其所经历的凶险万分的时局形成了鲜明对比,不仅造就了强烈的戏剧张力,更让英烈们在黑暗岁月中闪耀的信仰力量愈发震撼人心。
《月光光》飘过海峡
该剧不仅在大陆广受欢迎,同样也在台湾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热烈的讨论。这份跨越海峡两岸的共情共鸣热度感人至深,同根同脉的艺术表达唤起了台湾同胞的情感认同,唤醒了海峡两岸共通的家国天下情怀与文化记忆。
“家”是贯穿剧集的核心情感线索,例如剧集最开始吴石手把手教小儿子健成学写“家”字,不经意间道尽了中国人对故土与家园的深深眷恋之情。除此之外,剧集还展现了“面线糊”“姜母鸭”“肉燕”等故乡的美食文化记忆,《七字调》《月光光》等充满乡愁乡思和乡情乡音的民间歌谣,这些极具泥土味和烟火气的生活习惯与文化符号,是刻在两岸人民血脉里面的文化基因,既是童年的回忆,也是家乡的牵挂,更是盼团圆的夙愿。
创作者通过这些内容传达了两岸血浓于水和一家亲的情感内核。谁都阻不断两岸同胞来往的情,祖国统一是民心所向和大势所趋,《沉默的荣耀》用艺术的力量发出了历史呼唤。
国产谍战剧突破“套路化”困境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中,国产谍战剧陷入了“套路化”困境,脸谱化的人物、同质化的叙事、夸张的情节与观众日益提高的审美需求形成矛盾,倒逼创作者开展自我革新。随着《对手》《叛逆者》《追风者》《绝密较量》等谍战剧相继亮相并收获良好口碑,新型国产谍战剧的创作风格已逐渐清晰,这些剧集打破传统创作范式的“坛坛罐罐”,为这一题材注入了生机。
人物塑造的“去神化”是核心突破。传统谍战剧主角多是无所不能的“完美英雄”,鲜明的人物形象下所展现的是缺乏生命力的“符号英雄”,而新型谍战剧更多聚焦人物的复杂性与真实性。《对手》将镜头对准潜伏大陆的“底层间谍”李唐夫妇,他们在柴米油盐的琐碎中挣扎,既有间谍任务的惊险压力,更有对家庭的眷恋与人性的摇摆;《叛逆者》完整展现了林楠笙从热血青年到坚定革命者的转变历程,其中的迷茫、挣扎与觉醒让人物的信仰变得可感可触。
叙事视角的拓展与主题的深化更显创作格局。新的谍战剧不再局限于单一的情报斗争主线,而是将谍战叙事与更广阔的时代语境相融合。《追风者》将镜头对准已经远去的动荡时代,把个人命运与时代背景紧密勾连,还原出上世纪30年代上海广阔复杂的社会面貌;《特工任务》则将视野投向当代国安反谍战场,剧情不仅还原了现代谍战中网络追踪、心理博弈的真实细节,更通过兄弟间的立场交锋与救赎,探讨了数字时代青年价值观的塑造与家庭情感的羁绊,让谍战故事与当代观众的生活语境产生强烈共鸣。
这些创新让谍战剧摆脱“类型固化”标签,既保留了谍战题材的悬疑张力,又贴近当代观众的审美需求,实现了思想性与观赏性的统一。以“人”为核心,以“真”为底色,新型国产谍战剧在破局中开辟新的创作路径,彰显出持久的题材生命力。
(王显韬:太原师范学院美术与影视学院讲师;薛晋文: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吕梁学院党委书记、二级教授)

)
)
)
)
)
)
)
)
(下颌骨后缩对比图))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