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
小小丹的故事要从四年前说起。
朱丹在家里装修时,会蹲下来问女儿:"你觉得沙发应该放在哪里?"四岁的小姑娘拿着蜡笔,歪歪扭扭地在纸上画了四个爱心。
┃那时她还叫"小小丹",真名一直被父母保护得很好。
"这是什么?"
"一个代表我,一个代表妈妈,一个代表爸爸,还有一个代表弟弟。"小小丹指着纸上的涂鸦,"我们永远在一起。"
朱丹当时只是笑笑,觉得女儿天真可爱。谁能想到,这幅稚嫩的画,会在四年后变成震惊艺术界的作品?
周一围从片场回来,看到女儿蹲在角落里用废纸箱搭小房子,螺丝刀、胶水摆了一地。他没有阻止,反而蹲下来教她如何安全使用工具。
"爸爸,你看,这是我做的椅子。"小小丹举起一个歪歪扭扭的纸板凳子,"给你当脚凳。"
周一围在微博上写:她好像比我会干活。
02
转眼到了去年冬天,朱丹带女儿去巴黎看展。在卢浮宫的展厅里,8岁的周念如突然拿出随身携带的画本,几分钟内画出了一个红色沙发的设计图。
策展人后来回忆那一刻:"那幅蜡笔草稿线条歪歪扭扭,却标清楚了尺寸、颜色、弧度,连螺丝位置都画了个小叉。"
小姑娘把画塞给工作人员,说:"叔叔,这个送给你。"
馆方按图打版,一比一还原后发现:坐深、靠背倾斜角刚好贴合儿童脊柱弧度,成人坐下去也不顶腰。
┃原本只是小孩手痒的涂鸦,却让专业团队大吃一惊。
"无意识人体工学"——设计圈管这个叫专业术语,通常要老江湖才能拿捏,她随手就画出来了。
沙发的名字更直白:念。
"爸爸妈妈常年在剧组,我把想念画成两颗半圆拼成的心,中间留空,是爸爸妈妈可以钻进来的地方。"周念如解释设计理念时,语气平静得像在说今天吃什么。
馆方原想改个高级点的名字,小姑娘摇头,只会写拼音。最后标签上就一个手写体"nian"。
03
消息传回国内,热搜直接爆了。不是因为她妈是朱丹,不是因为她爸是周一围,而是展品标签上写着:设计师年龄8岁。
很多人第一反应是"资源咖",可翻完整套流程,发现背后没一点水分。
这次拍杂志大片,母女俩没找大牌造型师。朱丹从衣柜里拎了条旧米色连衣裙,周念如的白纱裙是幼儿园毕业典礼穿过的,尺寸小了,就用别针在后腰别了两道。
摄影师想修掉别针,朱丹说:"留着吧,小孩长太快,明年就穿不进去了。"
照片里的周念如,长得确实像爸爸周一围,尤其那双眼睛,几乎一模一样。但更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她坐在自己设计的红沙发上那种从容不迫的神态。
8岁的孩子,没有怯场,没有做作,就像在自己家客厅一样自然。
她在朋友圈写:版权给她自己,十八岁再决定卖不卖。
┃有品牌开出七位数想买版权,朱丹替女儿拒了。
周一围补了一句:"要是十八岁她还喜欢这把椅子,就留家里,谁坐谁交租金,租金存起来给她弟弟买奶粉。"
04
现在红沙发摆在德农馆入口,观众排队坐,坐完都问:作者在哪?
卢浮宫给小小丹寄了张通行证,随时飞去看自己的作品。朱丹说不会请假带她专程去,想看就自己攒压岁钱买机票。
小姑娘现在把通行证夹在语文课本里,老师问这是什么,她答:"这是目标。"
有人担心过早成名会反噬,朱丹的回应简单粗暴:"反噬啥?她连卢浮宫在哪都说不清,就知道红沙发能装下爸妈。"
热搜挂了一天,讨论最多的不是星二代光环,而是"八岁就能让作品进卢浮宫,我八岁在干嘛"。
答案五花八门,最高赞只有四个字:在补作业。
那一刻,屏幕前的成年人集体沉默。
说实话,我也说不清这个8岁女孩身上到底有什么魔力。也许是朱丹和周一围从不把她当小孩看待,也许是从小混片场养出的松弛感,又或者,就是天赋这回事,谁也说不准。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