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潮新闻客户端 潮评赛选手 王艺霏
近日,香港演员许绍雄病逝的消息刷屏社交平台,“欢喜哥”的笑脸连同那些经典角色瞬间唤醒了一代人的集体记忆。从吴孟达到曾江,从黎宣到谷峰,近些年每一位港台老艺人的离世,都会掀起一场跨越代际的怀旧浪潮。我想人们怀念的不仅是一张张熟悉的面孔,更是老一代艺人身上那种近乎失传的职业信仰。在流量时代,他们用敬畏证明了“小角色”何以成为时代印记。
老艺人的生命力,藏在“没有小角色”的坚守里。
许绍雄在53年的演艺生涯中,总共参演了200多部作品,大多是戏份有限的配角,却凭一个个鲜活形象成为港剧黄金时代的“活印记”。《暗战》里跑丢皮鞋仍坚守尊严的乌龙警司,《使徒行者》中表面嬉笑、内心藏锋的覃欢喜……这些角色本是剧本里的扁平符号,却在他添加的“给儿子喂饭”“流泪吃面”等细节中获得灵魂。“没有小角色,只有小演员”。无独有偶,吴孟达与周星驰的黄金搭档中,几乎从未当过主角的他,却用市井小人物独有的狡黠与温情,勾勒出最贴近生活的“烟火气”。
他们证明,演员的价值从不由戏份多少定义,而是由对角色的敬畏与打磨决定。观众或许叫不出他们的全名,但那张脸一出现,就会瞬间链接起那一段岁月里的感动,这种平常之事难以企及的记忆穿透力,正是好演技最有力的注脚。
老艺人的这份感染力,源于“职业不分舞台”的通透。
更可贵的是当聚光灯渐暗,他们从未困在“明星光环”里自怨自艾。79岁的罗家英拖着病体在杭州宋城披起袈裟重现“唐僧”,一句经典台词便唤醒全场共鸣;马景涛在35摄氏度高温下身着四层戏服连续表演,最终体力不支晕倒在镜头前;郑国霖在西安古城墙下化身“唐太宗”跳《科目三》,用俏皮话让历史传播更具温度。在他们眼中,景区互动与银幕表演并无本质区别,都是用专业娱乐大众,这种务实,恰是对“劳动尊严”最生动的诠释。
对“许绍雄们”的怀念,本质上也是对流量时代的反思。如今影视圈不乏流量艺人,却少见能被铭记的角色;剧集产量年年攀升,但能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经典却寥寥无几。老艺人们所处的年代,拍戏条件艰苦,演员常如流水线般连轴转,却仍主动打磨演技。他们不懂数据流量,却深谙“哪怕站在画面角落,也要倾尽全力”的职业信条。这种对比之下,当下部分艺人滥用替身、用念数字代替台词的敷衍,更显老艺人职业精神的珍贵。
当“欢喜哥”的笑容定格成记忆,我们怀念的不仅是一个演员的离去,更是一个“以演技为本”的时代回响。那些穿越十几年甚至几十年仍被反复观看的作品,那些戏份不多却深入人心的角色,早已超越娱乐本身,成为一代人的青春注脚。真正的“演员”无需C位加持,更无需流量堆砌,只是让自己成为角色本身,把每份工作做到极致。
(作者系台州学院学生)
)
(介孔二氧化硅的概述))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