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邵宾纳剧院《米歇尔·科尔哈斯》|导演与文本间的张力与协商(邵兵演员个人资料) 99xcs.com

久久小常识(www.99xcs.com)™

由德国邵宾纳剧院与导演西蒙·麦克伯尼(Simon McBurney)合作的《米歇尔·科尔哈斯》,无疑是一部具有极高水准的作品。它将海因里希·冯·克莱斯特的经典文本置于当代剧场的审视之下,呈现了一次严谨而富有思考的舞台改编。然而,在肯定其水准的同时,我们也可以观察到,这部作品的也体现了一位风格鲜明的导演与一部结构严密的文学原著之间存在的张力与协商。

作为邵宾纳剧院的作品,该剧在技术媒介的运用上非常成熟,尤其体现在实时影像的处理上。影像在此并非舞台的辅助或装饰,而是被整合为叙事结构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导演还通过将流动的实时影像进行“定格”和“重播”的操作,使其从一种即时性的工具,转变为一个承载特定叙事功能的符号性道具。例如,米歇尔妻子死亡瞬间的表情或动作被捕捉并静止在屏幕上,成为后续场景中不断被回顾的视觉母题。

此外,剧中对布莱希特式“间离效果”的运用也颇为典型。在剧情推向高潮,科尔哈斯的反抗行为达到顶点时,舞台动作突然中断,演员们走出角色,开始平静地整理舞台。同时,背景屏幕上放映着当代社会真实发生的抗议与骚乱影像。这种处理方式有效地阻断了观众的情感沉浸,将其从对16世纪历史故事的共情中抽离,引导他们对舞台上所探讨的“正义与暴力”等议题,在当下社会语境中进行审视。

久久小常识(www.99xcs.com)™

尽管如此,如果将这部作品置于西蒙·麦克伯尼的个人创作脉络中,便可以发现其更具个人特色的导演手法并未得到贯穿始终的运用。麦克伯尼以其在同谋剧团所开创的,融合了肢体语言、现场拟音与集体创作的独特风格而著称。这种风格在本剧开场得到了集中体现。

开场的处理,是全剧中最具导演个人印记的段落。几位演员并置于舞台前沿,将小说开篇的文本元素进行拆解,并通过人声与肢体进行重构:马的嘶鸣、雨声、马蹄声以及人物的寒冷体感,分别由不同的演员分工协作完成,共同织就了一幅生动的听觉与动觉景观。这是一种将文学语言转化为纯粹剧场元素的有效方法。

然而,这种叙事策略在后续的演出中并未持续。随着情节的展开,演出的重心更多地转移到了对原著故事的推进上。

这源于克莱斯特文本本身的特性——其语言以结构复杂、节奏紧凑、逻辑严密而著称。为了清晰地传达这部信息密度极高的文本,叙事的节奏必须加快。在这种情况下,导演的创作重心似乎从对文本的解构式演绎,转向了如何高效、精准地驾驭和呈现文本。这固然保证了叙事的清晰与流畅,避免了将复杂的剧情简化为流水账,但也在客观上限制了导演运用其更具个人特色的舞台语汇进行的表达。

久久小常识(www.99xcs.com)™

久久小常识(www.99xcs.com)™

久久小常识(www.99xcs.com)™

邵宾纳剧院的《米歇尔·科尔哈斯》是一次高水准的舞台实践。

它不仅成功地将一部19世纪的文学经典转化为具有当代思辨价值的舞台作品,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观察导演方法论的有趣样本,这场演出所引发的思考,不仅在于其主题,也在于其形式本身所展现出的,关于改编与创作的内在张力。

-劇終-

孤单鸦

要在剧场里再活一遍

落笔于2025年11月1日

YOUNG剧场观看后

配图为剧照 摄影 王犁

有染·与美好发生关系

舞 台|艺 文|悦 音|映 像

久久小常识(www.99xcs.com)™

更多阅读 可点击

| |

| |

||

- 灵 魂 编 辑 部 -

执行编辑:Cheers

校稿:Miss Helen & Lucifer & Vane

责任编辑:Paula & Cheers

主编:许安琪 &阿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