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声丨茅奖IP扎堆影视圈,意味着什么?(潮声杂志社) 99xcs.com

潮新闻客户端 执笔 严粒粒

久久小常识(www.99xcs.com)™

《风禾尽起张居正》官宣阵容。

茅盾文学奖,中国具有最高荣誉的文学奖项之一,正频繁地从纸上走向荧屏——

近日,根据第六届茅奖作品《张居正》改编的历史剧《风禾尽起张居正》正式官宣阵容,演员当红,编剧可靠,引发热议。同一天,另一部改编自第十一届茅奖作品《千里江山图》的同名年代剧也官宣阵容,演职人员同样有口皆碑,叫人期待。

其实近年来,《平凡的世界》《白鹿原》《人世间》《繁花》等口碑、收视双赢的影视剧,都“脱胎”茅奖。展望未来,同获茅奖的《这边风景》《主角》《应物兄》等影视改编也箭在弦上。

影视公司抢滩茅奖IP是“新鲜事”吗?茅奖“质量”何以成为影视“流量”的保障?这一趋势背后折射出怎样的行业境况与启示?

时代的轮回,文学性的回归

许多人认为:茅盾文学奖厚重严肃,阅读门槛较高,和当下年轻态、大众化的影视圈“气质不符”。

反差之下,当茅奖作品从一众网文中“突出重围”,扎堆借由影视改编走入大众视野,继而成为爆款的事例,就尤为引人瞩目。

实际上,茅奖的影视改编热,不过是一场时代的轮回。

茅奖揭晓,四年一度。据西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教授、中国电影评论学会理事徐兆寿统计:迄今为止,十一届茅奖评选出53部作品,影视改编率已超过50%,不少作品还改编了不止一次。

久久小常识(www.99xcs.com)™

北影版《许茂和他的女儿们》。豆瓣截图

1982年,首届茅盾文学奖揭晓,周克芹发表于1979年的《许茂和他的女儿们》成为获奖的六部作品之一。1981年,由北京电影制片厂、八一电影制片厂分别拍摄的两部同名电影同期上映,争奇斗艳、各有特色,都获得了不俗的口碑。

同届获奖作品《芙蓉镇》的同名电影在1987年上映后,以均价1-2毛的电影票价,创下超1亿元的票房纪录,更是成为一个时代的里程碑、一个行业的标杆。

紧接着,第二届的《钟鼓楼》、第三届的《平凡的世界》《穆斯林的葬礼》、第五届的《抉择》等作品也先后改编成剧。

进入千禧年后,茅奖影视化作品渐渐减少,精品率却不低。《尘埃落定》《白鹿原》《暗算》等零星推出的改编剧,至今仍然被观众反复“咀嚼”。

久久小常识(www.99xcs.com)™

《步步惊心》海报。

时间来到2010年。这一年被业界普遍称为“网络小说改编元年”。以《步步惊心》《甄嬛传》《琅琊榜》《欢乐颂》为代表的众多网络小说改编剧先后上映,一次次掀起收视热潮,使得网络文学的IP转化成为行业热词。

制片人彤彤认为,茅奖IP“回春”的拐点大约出现在2026年。

这一年,《山海情》《觉醒年代》大热,影视行业开始认识到“传统主流内容在如今的市场是能够激起水花的”。

随后,2022年开年大剧、茅奖作品《人世间》改编的同名电视剧现象级火爆,达到了近年来少有的行业“天花板”高度。影视圈仿佛一时间“觉醒”。此后的短短三四年间,从茅盾文学奖到鲁迅文学奖、“五个一工程”奖,各种传统文学改编项目陆续登上各大平台的年度片单,创作班底大咖云集。

“影视剧的文本基础好,爆款几率当然高。”在浙江传媒学院电视艺术学院教授丁莉丽看来,中国影视行业的早期发展,和文学是牢牢绑定的。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大红灯笼高高挂》《红高粱》《活着》《霸王别姬》等传统文学改编影视剧的内容,人物、故事和主题都具有极高的文学追求,演职人员都具备一定的文化底蕴。”她直言,“茅奖IP热,不过是一种影视作品文学性的回归。”

现实主义,小说与电影的“交叉点”

茅奖成为影视改编“风向标”,从某种程度上,折射了影视行业境况。

丁莉丽认为:“资本的追逐对象从网文变成茅奖,本质上是遇到了剧本荒。尤其是影视工业化之后,市场需求变大、观众审美变高,更突显了好剧本的稀缺。”

什么样的剧本算“好”?为什么有文学性的影视容易“爆”?

美国电影美学家乔治·布鲁斯东曾这样评价小说与电影的关系:“小说与电影像两条相交叉的直线,在某一点上会合,然后向不同的方向延伸。在相交叉的那一点上,小说和电影几乎没有什么区别。”

这个“交叉点”上有个关键词:现实主义。

徐兆寿认为,影视改编者选择茅奖,与茅奖作品的美学精神和艺术特质有关。“茅盾是现实主义文学理论的重要倡导者与成功的实践者,他主张文学的宏大叙事,认为要以文学创作的形式把波澜壮阔的‘现代史’宏观地描述出来。……综观历届茅奖作品,无论是写历史题材还是现实题材,都承载着茅盾的文学精神与现实主义美学精神,承载着一个时代的精神与社会核心价值,即文学之‘道’。”

在笔者看来,这个现实主义的“文学之‘道’”,要点不在于“写实”,而是更深刻的思想内涵、更丰沛的人性情感、更积极的价值取向,以及对现实社会更深入呼应。这些都更容易与大众产生思想共鸣和情感共情。

而这,并非茅奖IP独有——

《甄嬛传》源自网络架空文,却被观众看出了婚姻、职场、育儿等多重现实问题,播出14年了依旧能打,还延伸出了“甄学”;今年初,火爆的微短剧领域现象级热剧《家里家外》主打永恒主题“家和爱”,被网友评为“无脑狗血的微短剧赛道上难得的‘细糠’”;《小巷人家》《大江大河》《欢乐颂》等口碑剧现实主义题材剧,其实都是源自网文改编……这些都是佐证。

久久小常识(www.99xcs.com)™

爆款微短剧《家里家外》海报。

其实,现实主义回归影视,走过了一条曲折路。

2016年上海国际电影电视节“白玉兰”奖评委见面会上,评委会主席张国立遗憾 “关照现实的作品少,创作者不愿做现实主义的作品”。这一年,入围的现实主义题材剧比例只有20%。2017年初,描绘义乌商帮发展史的原创电视剧《鸡毛飞上天》大爆,给了当年影视市场一个惊喜、一个警示。

2022年《人世间》播出后,制片人吴兆旭曾反省,认为“从电视台到互联网,是一个战略转移过程。当更多的资金进入,产生了很多的变形。行业裂变太畸形,就影响了本身的判断。这些年,我们过于看重数据,过于看重大IP的转化。原来有网文大IP,但它的价值判断很微妙,这种大IP的价值真有那么值钱?”

一语成谶。此后几年间,不少网文大IP“扑街”。

今年,古偶作为网文改编大户,更是迎来了集体翻车,被质疑“侮辱观众智商”。备受期待的《折腰》是其中一部,网友评价得很犀利:“坐拥五万兵力的女主,全然不将建功立业放在心上,一门心思只想着如何做好娇妻。在2025年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这般剧情居然还能被搬上荧幕,简直堪称奇观。依我看,不如直接改名为《封建观念宣扬指南》算了。”

大浪淘沙,时移世易。

近些年,在政策引导、市场驱动共同作用下,现实主义题材迎来了“春天”。北京日报统计:2024年已获得发行许可的电视剧名录中,现实题材占总部数的78%以上。

趋势大好,资本闻风而来。行业越是“人从众”,就越需要冷静。

因为,即便是茅奖,也并非“万能IP”。

茅奖不是万能,讲好故事才是

在当代文学史乃至整个茅奖史上,煌煌140余万字的长篇小说《张居正》,有着极高地位。

2005年,它成为茅奖设立以来第一部获得全票的作品,并被多个出版社出版。仅长江文艺出版社就发行了20多万册,累计再版23次。读者好评如潮。

站在原著的高起点上,电视剧《风禾尽起张居正》官宣后,不少网友留言:

“我感觉辛柏青更适合演张居正,胡歌演感觉怪怪的。”

“我立一个flag,这个剧会把张居正拍成完人。贪污和打击异己绝对不会拍。”

……

有质疑,这不无道理。

小说《回响》2026年首发;2023年3月,由冯小刚执导的改编网剧开播,同年8月,小说获得第十一届茅奖。可惜网剧高开低走,网友的“负评”包括但不仅限于台词矫情、剧情不合逻辑、演员演技不符预期。

久久小常识(www.99xcs.com)™

《人世间》海报。

国家级文学期刊《人民文学》主编徐则臣认为,经济大环境影响下,茅奖作品往往由于周期长、投入大、改编难度高等原因,投资回报率不确定,并非“大家想象的一拥而上、一抢而空”。

故事架构大、时间跨度长、人物关系复杂、影视和小说分属两套语言体系……以茅奖为代表的传统文学难以影视化,是影视、文学业内人士的共识。

徐则臣创作的茅奖作品《北上》也有同名剧。小说结构复杂、时空跳跃。为了适应影视表达,编剧赵冬苓对原著大刀阔斧地进行改编,把原著跨越百年的历史厚度,浓缩成了千禧年后青年一代成长的一二十年。

“2019年签出版权后,导演起初喊我来编剧,我拒绝了,没时间,也没经验。后来找了其他编剧,不知道是否理想。然后找到的赵老师一开始也犹豫,制片方还是希望她来操刀,赵老师花了半年时间看完我大部分小说,才决定接下。”徐则臣说。

6年后,电视剧《北上》上映,刷新央视16年来的收视纪录,获得了小戏骨演技封神、运河文化视觉美学盛宴、真实年代氛围引发青春共鸣等好评,也引来了“魔改”争议。

作为普通观众,徐则臣对电视剧还是满意的。“小说《北上》被改编成话剧、音乐剧和电视剧。小说和这三个剧类的改编,是各自特点完全不同的艺术,不合适过度绑定一起。改编重要的是,有没有抓住作品的核心气质与精神,是否有足够的工匠精神,以及充分尊重相应的创作规律。《北上》不同艺术表现只要是在自身框架和逻辑内成立,作为作者,我觉得就可以了。”

久久小常识(www.99xcs.com)™

《北上》海报。

而关于创作规律,丁莉丽则嗅出了一丝“反常”。

她注意到,一方面,“文学+影视”看似关联得紧,可作家圈和影视圈目前整体还缺乏互动;另一方面,出于文旅推广、城市形象宣传等诉求,有的地方会对影视创作下达“命题作文”。“创作自由是文学创作的内在驱动力。显然,过强的目的性,并不能带来太好的效果。”

前不久,2025中国广播电视精品创作大会在京开幕。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相关负责人明确强调,要推动行业从“明星中心制”转向“剧本中心制”,让创作进一步回归“内容为王”的正轨。

如何从源头解决影视“剧本荒”、真正成就“为王的内容”?

丁莉丽认为,搭建一个平台,将内容创作产业链上的“成员”牵在一起,一同找到文学和影视的契合点至关重要。

文本是所有的源头。中国作家协会2022年牵头发起的“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正是一种尝试。该计划以长篇小说为核心,联合全国重点文艺类出版社和文学期刊、图书公司、影视公司、网络文学网站以及文化类网络平台,成立联席会议,由成员单位定期向中国作协推荐申报优质选题,从作家创作、编辑出版、宣传推广、成果转化、对外译介等多方面统筹协调,助力打造优秀作品。计划实施以来,已支持6期共89部作品。

我们正处于一个渴望好剧、鼓励好剧的时代。

今年8月,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印发实施《进一步丰富电视大屏内容促进广电视听内容供给的若干举措》,其中包括“适当放开40集上限”“按需精准灵活管理古装剧”“抓好纪录片精品制作”“大力支持精品优秀动画片”等21条改革措施。

一系列表述,被业界视为回应行业痛点、提振行业活力的“强心针”。

但政策只是第一步,成效还要看落实。

这一刻,影视从业者或许都该回望初心:文学作品和影视剧的成功殊途同归,无非是讲好故事、打动人心,而非手上算着账,心里想功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