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CO独家 | 解锁马丁·马吉拉亚洲首展:6个在场与缺席的瞬间 99xcs.com

Alexandre Samson(右)

The Curator

时尚史学家、巴黎市立时尚博物馆加列拉宫当代设计部策展人。曾于2018年主持“Margiela/ Galliera 1989–2009”展览,并出版了与 Margiela 本人合作的第一本书;2019 年,又参与了布鲁塞尔与巴黎的巡回展览Back Side 与 Fashion from Behind。

Ania Martchenko(左)

The Scenographer

出生于俄罗斯,主修舞台美术,曾担任Maison Martin Margiela的室内设计师、展览美术指导,也曾以模特身份亲历品牌的秀场。她深谙Margiela的美学语境:展览空间并非对历史的简单复刻,而是通过场景营造,将作品置于新的叙事场域。

拍摄于布展阶段的入口

展览的概念是一个“未完成的工地”

展览的序章,以一场纯粹的白色的宣言开启——这既是对Martin Margiela(马丁·马吉拉,后文简写为Margiela)标签美学的致敬,亦是对其设计原点的回归。在本次展览的入口处,一面印有“MARTIN MARGIELA 1989-2009: THE WOMEN'S COLLECTIONS”字样的透明塑料布,如“未完工”的工地隔断,将观众引入一个介于工作室与舞台之间的真实现场。

视线越过隔断,阶梯状展台以粗粝的工业语言,呈现1989年春夏系列的原始力量。黑盒空间仅以切片灯勾勒轮廓,白光边缘被白色颜料强化,延续这场首秀中的留白美学。地毯从墙面延伸至地面,将Margiela钟爱的视觉戏法从服装延续至空间。

1989春夏系列

白布上的红色脚印源于

展陈设计师Ania穿着分趾靴的行走。

将时间拉回1989年10月23日的巴黎咖啡馆,Margiela首秀的红色分趾靴足迹跨越时间,步入目里空间——曾作为Martin Margiela模特的展陈设计师Ania,以布展者身份重访旧日记忆,用轨迹完成一场跨越三十余年的对话。墙面上跃动的秀场影像与背景声中不断回响的名字“Martin Margiela”彼此交织,没有品牌符号,只有一个被时间淬炼的名字。

Martin Margiela 1989春夏系列

© BY ART MATTERS 天目里美术馆

摄影:海深团队

那场颠覆性的首秀中:模特面容隐于薄纱之后,分趾靴的足迹成为印刻在时尚史上的叛逆签章。当色彩被抽离、身份被遮蔽,观众的视线被迫回归服装本身的结构与精神。正是Margiela最初的叛逆,也是他留给时尚的追问——在时尚中我们究竟在看什么?

2001春夏系列

Margiela用旧衣标签构建的时装作品

Margiela的解构笔触,早已超越服装的维度。本次展览中,策展团队将他对于物件的解构与再造理念,延伸至整个空间叙事,开启一场从微观物件到宏观场域的创造性实践。

图一: 1992春夏系列

Margiela把跳蚤市场的印花丝巾改造成时装

图二:2001春夏系列

旧衣标签与手套被结解构重组为新系列

© BY ART MATTERS 天目里美术馆

摄影:海深团队

在Margiela的语境里,“就地取材”与“语境转换”是反复出现的手法。1992年春夏系列,他把跳蚤市场的印花丝巾改造成时装;2001年春夏系列里,又把带有个人痕迹的皮手套抽离原有功能,重组为一件衣服。类似的改造也出现在旧衣标签与商标的再利用中,自首个系列起,它们便被拼接成短款上衣,延续着对物件本质的探问。

图一及图二: 1993春夏系列

为还原1993年秀场造型

策展团队采撷杭州本地植物

图三:2001春夏系列

白裙中的透出红色

制造出仿若褪色的错视效果

© BY ART MATTERS 天目里美术馆

摄影:海深团队

这种思路也贯穿在展览的布置里。展陈设计师Ania在天目里园区散步时,随手采来几枝杭州本地植物,把它们点缀在1993年春夏的戏服系列中,成了最自然的装饰。而在2001年春夏系列中,Margiela本人则通过将一件红色服装套在放大的白色百褶裙内,制造出仿若褪色的错视效果(Trompe l’oeil),将解构的视觉语言进一步延伸。

拍摄于布展阶段的粉丝屋,

经过刷白处理的沙发被流线剖开,

观众得以窥见粉丝恋物的内核。

粉丝屋把这种思路推向更深处。它的灵感来自日本摄影师都筑响一(Kyoichi Tsuzuki)的摄影作品集《幸福的受害者》,那些被喜爱之物堆满的狭小空间,折射出年轻人恋物的执念。

图一及图二: 粉丝屋2009

汇集了Martin Margiela 2007至2009年间的作品

© BY ART MATTERS 天目里美术馆

摄影:海深团队

展览借鉴了这种“迷恋”的状态:二手市场淘来的家具经过“Margiela式改造”,被一层白色颜料覆盖,所有外在信息被抹去,只留下物件最纯粹的形态。空间呈三角形布局,沿着斜边的观展动线直击收藏的执念,而斜向的切角打破了常规的观看方式,引导观众在移动中,与“物”重新建立联系。

拍摄于布展阶段的1991春夏系列,

白色麻袋堆叠于展台之下,

再现昔日废弃停车场秀的原始感。

Martin Margiela的时装秀常常脱离既定舞台,走进地下夜店、废弃停车场、地铁站或仓库,消解观众与模特的界限。策展团队将这种精神移植至杭州的展览现场。

展览期间的目里空间

© BY ART MATTERS 天目里美术馆

摄影:海深团队

目里空间本身是一座极简而当代的建筑,而展览空间内部却呈现“真实”的工地状态:裸露的细木工板、带有痕迹的墙壁、粗粝的材质处理。这种反差并非偶然,而是Margiela式创作方法论的延续。

图一:拍摄于布展阶段2005春夏系列

图二:策展团队留下靴子表面脱落的涂层,

与观众共同见证时装秀发生的过程。

正如策展人Alexandre所言:“工地现场总是处于进行中,永远没有完工的状态。这种‘未完成’与Margiela对过程、结构和转化的兴趣高度契合。”

观众见证的不是既定的终点,而是正在发生的过程。这正是展览试图传递的独特感受——Margiela的时尚并非封闭的成品,而是开放的思维实验。

1989秋冬系列

以银色帷幔重现巴黎地下夜店氛围

© BY ART MATTERS 天目里美术馆

摄影:海深团队

1989年秋冬系列时装秀在巴黎地下夜店“Globo”上演。Margiela在这场秀中推出了被他本人称为“现象级单品”的银色分趾靴。展厅以同色系帷幔复刻了地下夜店的氛围,仿佛让人置身于舞池之中,注视着模特踏着银色分趾靴的步伐。

1992春夏系列

Ania以不羁的黑白涂鸦装点展厅,

刻画巴黎“幽灵车站”的氛围。

© BY ART MATTERS 天目里美术馆

摄影:海深团队

1992年春夏系列,Margiela启用了圣马丁站——一个自1960年代关闭的巴黎“幽灵车站”,并为其短暂重开。秀场之上,数千支教堂残烛缀满锈迹斑驳的栏杆。为了呼应圣马丁站的废弃之美,展陈设计师Ania则以不羁的黑白涂鸦装点展厅,其充满张力的笔触与丝巾的复古印花形成巧妙对话,构筑了视觉上的微妙平衡。

1992秋冬系列

左侧墙面内嵌从杭州二手市场淘来旧家具,

将其统一做涂黑处理并进行堆叠陈列。

© BY ART MATTERS 天目里美术馆

摄影:海深团队

同年秋冬系列的发布场地选于“救世军”(Salvation Army),观众席就设置在机构本身待售的日常家具之间。为忠实还原当年的秀场视角,展陈设计师Ania与团队特意从杭州的二手市场淘来旧家具,将其统一做涂黑处理并进行堆叠陈列。这些被重新塑造的家具与空间中同步播放的当年秀场影像彼此呼应:静态的堆叠结构与动态的历史画面交织,共同激活了整个空间的记忆,引领观众穿越时空,于黑暗中重温Martin Margiela的昔日创作。

布展间隙

展陈设计师Ania与团队成员探讨细节

何谓“合身”?服装的规则由谁书写?是我们穿衣服,还是衣服在穿我们?在解构身体、服装与场所的既定关系后,展览延续了Margiela对服装比例与身体的本质思考。

1994年秋冬系列,是这一命题的直观注脚。Margiela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玩偶衣橱中提取服装形态,并将其放大到真人尺度。那些原本属于微缩世界的比例——过宽的领口、突兀的接缝、夸张的纽扣——被完整保留,披覆在身体上时显得陌生而新鲜。

图一: 1994秋冬系列

Margiela将娃衣放大为成人尺度时装

© BY ART MATTERS 天目里美术馆

摄影:海深团队

这种比例上的颠覆,后来也成为他最具代表性的语言,不断被延展和深化。展厅里,硕大的拉链、非常规比例的口袋、过厚的风衣面料,共同营造出一个成人尺度的“娃屋”。熟悉感被抽离,微小被放大,现实与记忆在错位中碰撞。

拍摄于2003春夏系列布展览间隙,

展陈设计师细致勾勒轮廓。

这种探索从未停下。2003年春夏系列中,模特们身穿亮面莱卡舞袜与上世纪80年代的鞋履,走下巴黎夏约宫剧院(Théâtre de Chaillot)的大理石阶梯。细节处的粉笔线,精确地勾勒出身体与服装的关系。为了还原这一瞬间,展览设计师Ania将展架抬高,只留下模特腿部的特写。视线被迫聚焦于局部,舞袜与鞋履意外成为主角。身体的局部被放大,反而呈现出一种安静却有力的姿态。

2003春夏系列

展览设计将观众视线聚焦于模特腿部

© BY ART MATTERS 天目里美术馆

摄影:海深团队

1990春夏系列

由Martin Margiela本人

收藏的白色漆绘分趾靴

所有这些实验最终指向Margiela的核心哲学:回到作品。在他的世界里,没有Logo,没有设计师签名,只有四道缝线与一枚纯白标签。设计师本人从不出现在秀场谢幕或媒体镜头前,他选择让作品本身成为唯一的发言人。

1994秋冬系列

策展人Alexandre讲解

衣领处标签所记录的设计故事

当被问及Margiela的“不在场”是否增加策展难度时,策展人Alexandre坦言:“恰恰相反。他的作品本身已具备完整的表达力。我们无需看见他的面容,便能理解他的愿景。“匿名”反而让人们更专注于服装与理念本身。”

图一: 2005春夏系列

所有服装被设计为偏移45°或90°

图二:1999秋冬系列

延续超尺寸廓形的羽绒冬季大衣

图三:1996春夏系列

以错视戏法构建立体幻象

© BY ART MATTERS 天目里美术馆

摄影:海深团队

的确,当我们想起Margiela时,脑海中浮现的并非设计师的形象,而是那些具象的美学符号:解构主义的剪裁、超尺寸的廓形、将图像印刷于服装的“错视”戏法、远离城市中心的非典型秀场,分趾靴、白色涂料隐去外在信息以及模特脸上的面纱。

拍摄于粉丝屋布展期间

藏品来自Maison Martin Margiela

服装本体的回归,也成为一种更为持久的在场方式——当名字隐去,作品自会发声。

拍摄于2009秋冬系列布展期间

时装系列延续Margiela视错觉的设计理念

展陈空间如一条流动的时间轴线蜿蜒展开,单向的观展路径仿若呼应着设计师从不回望的创作决意。行至尽头,空间被柔和的纯白帷幕温柔包裹——这里呈现的是2009年春夏系列,即Margiela作为设计师的终章。该系列的四十个造型,各自对应他生涯中的一场秀。本次展览从中甄选部分代表作呈现,从他二十年间的重要主题与创作中汲取灵感,陈列方式模糊了时空关系。

2009秋冬系列

图一至图四:系列全貌共四十个造型,

各自对应其生涯秀场;

展览从中甄选部分代表作呈现。

© BY ART MATTERS 天目里美术馆

摄影:海深团队

他在秀场导览中写道:“二十年,四十场秀,数百件服装,留下的究竟是什么?”

如同古典乐一般,行至曲终篇章往往将结尾段落重新回归到主和弦。展览结尾处的白色帷幕也呼应着这位天才贯穿生涯对于设计的纯粹。当帷幕落下,为我们留下的是:二十年的实践和一个开放的回答。

Alexandre Samson

策展人

Ania Martchenko

展陈设计师

展览信息

马丁·马吉拉 1989–2009:女装系列

展期:2025年10月1日-2026年2月1日

(周一闭馆)

地址:杭州天目里6号楼 目里空间

摄影| 汪敏杰、海深团队

文、编辑| Nicole Wu

设计丨 Darki

助理|孔钧达

部分图片及设计素材由天目里美术馆提供

在你心目中,Martin Margiela最具代表性的符号是什么?是白色标签、蒙面模特、分趾靴还是更多天马行空的创意?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和Margiela的故事,DECO将从留言中选出1位读者,送出展览门票。

会玩才会设计!从沙滩时尚到庄园田野,藏在经典中的度假美学

意大利版ELLE DECOR 35周年特展:以“炼金术”开启未来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