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莨纱源起·丝路南海”香云纱时尚大秀。 南方日报记者 戴嘉信 摄
《西樵莨纱,品冠天下——西樵山香云纱起源蓝皮书》发布。 南方日报记者 戴嘉信 摄
享誉世界的香云纱,原点究竟在哪里?
10月11日晚,“天下莨纱·源出樵山”南海西樵山香云纱全球招商大会暨时尚大秀在西樵镇盛大举行。活动主办方鲜明地亮出了一份最新研究成果:西樵山是香云纱最初的起源地、核心技术的产生地,技艺与产业的孕育、发展、传承在此从未间断,因此是当之无愧的“香云纱原点”。
西樵山是“天下之西樵”,香云纱也是世界的香云纱。对于西樵山乃至南海来说,香云纱原点既是历史底蕴的沉淀,也是产业链条的关键,更是人文经济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典范。正如南海区委书记顾耀辉所说:“守护香云纱就是守护南海生生不息的精神根脉,发展香云纱就是发展南海特色鲜明的人文经济,投资香云纱就是投资南海活力无限的璀璨未来。”
这是西樵山香云纱原点的深意所在。
●南方日报记者 熊程
历史原点
西樵山下,西江、北江水川流不息。从桑园围到桑基鱼塘的生态系统,给香云纱的出现与流行创造了天然的沃土。以西樵山为中心,南海有“千万薯莨、千里河泥、千亩晒场”的香云纱资源基础。
由西樵镇联合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城市智库,组织专家、学者、行业协会、企业调研形成的《西樵莨纱 品冠天下——西樵山香云纱起源蓝皮书》认为,西樵山香云纱是根植于南海西樵山独特的自然地理和人文环境、以纱罗织造技艺和天然染整技艺为核心的非遗丝织品,它是中国丝绸文化的活态瑰宝,其保护与传承工作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香云纱的原产地和核心技术均在西樵山。”作为调研组成员,中国纺织工程学会染整学术委员会委员、武汉纺织大学纺织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姜会钰在招商大会现场发布了这份蓝皮书。
根据蓝皮书研究,《广东省志·丝绸志》《南海县志》《顺德县志》等权威史料一致确认,香云纱原产且核心技术掌握于西樵。在历史上,香云纱(坯纱)织造技艺的传承主要分布在西樵民乐、百东等地。作为“中国现存唯一纯植物染料工艺”的丝绸品类,香云纱采用“薯莨染液+珠江河泥”的染色工艺,该工艺的核心技术—标梭平纹机改革、“马鞍丝织提花绞综”等由南海西樵民乐儒林村程氏家族创制、改良创新。
在当代传承上,由于张绍景等传承人的共同努力,传统的西樵山香云纱技艺得以完整复原,保留了传统工艺精髓。2012年,香云纱传统木织机在西樵百东复原成功。此外,通过中法设计合作等机构的创新实践,古老技艺近年来继续焕发新生,表现出前沿的国际化设计思维和现代时尚气息。
历史事实显示,在香云纱的发展历史中,西樵山扮演了无可替代的作用,是香云纱发展的“原点”。
产业原点
如果只是陈列在博物馆、艺术馆供人欣赏,那么香云纱可能并不会引起广泛的社会兴趣,南海也不会专门为西樵山召开一场全球招商大会。
香云纱的价值必然要在市场热度上、在完整成熟的产业链条上体现。
看过往。明清时期,南海民乐作为广东最大的土丝集散地,香云纱产品在此汇聚后运往各地。民国时期,香云纱每匹售价可达白银12两,“价比黄金”。到1950年,据《广东省志·丝绸志》记载,全省莨纱产量为9800匹,“南海县西樵山周边民乐、官山等地所产莨纱,质地最佳,产量约占全省十之七八”。
看今时。通过技术创新、品牌升级双轮驱动,西樵山香云纱正从单一面料生产向设计、文化、旅游全链条延伸。目前,南海已集聚部分核心企业及机构,既有坚守非遗传承的莨纱品牌,也有电商直播标杆,“生产+推广+文旅”的格局已初步形成。前段时间,西樵山香云纱在巴黎艺术时装秀上亮相,本土品牌“万象有衣”受邀参加丹寨国家级非遗年会。
看未来。南海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方华刚在大会现场发布了《南海香云纱发展行动计划(2025—2027年)》。一批覆盖全产业链的重要香云纱项目,也在现场启动、签约或发布。
根据行动计划,南海将立足“千万薯莨、千里河泥、千亩晒场”的独特香云纱资源禀赋,着力构建西樵香云纱“3+3+3”产业发展工作体系,到2027年底,实现西樵山香云纱产业规模显著提升,引育不少于25家品牌企业,香云纱相关商品交易额不少于30亿元,打造不少于5个产业特色园区,形成产业要素优势突出、具有行业影响力的香云纱产业集聚区。
“天下莨纱,源出樵山。”南海不仅有独一无二的资源,还有实打实的行动,更有广开大门与海内外一起将产业发展壮大的诚意。
精神原点
任何事物在历史长河中的出现,都绝非偶然。南海乃至佛山之有香云纱,就像南京有云锦、成都有蜀锦、苏州有宋锦。
无论是在历史上还是在今天,西樵山香云纱的价值都不仅仅是经济或产业的,更是深深植根于人的生活与生产方式,是一个时代人文精神的具象显现。蕴藏在香云纱中的智慧、精神与品格,正是西樵山乃至南海一路向前、跨越发展的力量源泉。
这种精神,不仅在于以“天人合一”的理念改造自然,基于对自然的深刻理解与巧妙利用,依托桑基鱼塘生态系统,通过河泥、薯莨与阳光共酿瑰宝,还在于以改革创新的理念洞察市场,始终从穿着者的需求出发,以数代匠人“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将技艺淬炼至臻,赋予织物以透气舒适的特性;更在于以海纳百川的开放胸怀,通过对非遗智慧、地域基因、匠人精神与东方美学的融合,创造了独特的岭南风韵。
尤其是站在当下,南海全力践行人文经济学,建设更具人文特质的现代化活力新南海,香云纱产业一头连着传统文化与技艺,能在传承发展中增强文化自信、激发精神动力,提升“人文效应”;一头连着现代文化产业,通过产品创新与美学赋能,满足群众精神需求,实现“人文效用”。
西樵山香云纱,可以说是南海整个地方精气神的一个代表,是南海从古至今契合与践行人文经济理念的典型。
随着香云纱文化与产业的复兴,不断站上中国丝织最高舞台,南海人文经济也进入高速发展期,加快实现从制造业先行者向人文经济先行者的蝶变。
■专家对话
中国纺织工程学会染整学术委员会委员、武汉纺织大学纺织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姜会钰:
西樵山香云纱
可成为非遗产业化典范
立足详实史料与科学检测依据,《西樵莨纱,品冠天下——西樵山香云纱起源蓝皮书》系统梳理香云纱历史脉络,对其文化价值与工艺精髓进行深度解读,并为西樵、为南海推进香云纱产业品牌化发展、全球化传播提供路径参考。
这份蓝皮书由专题调研形成,中国纺织工程学会染整学术委员会委员、武汉纺织大学纺织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姜会钰是调研组成员。在他看来,香云纱原产地且核心技术均在西樵山,西樵山香云纱能从非遗技艺向全产业链价值提升转变,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非遗产业化典范。
南方日报:蓝皮书溯源千年技艺,锚定产业未来。香云纱是中国丝绸文化的活态瑰宝,在其传承发展中,西樵山扮演了怎样的角色?
姜会钰:在香云纱的发展传承中,西樵山是“原点”。
为什么这样说?香云纱得益于西樵山下河泥富含的铁离子,采用天然染色工艺,核心技术标梭平纹机改革、“马鞍丝织提花绞综”等由南海西樵民乐儒林村程氏家族创制、改良创新。近15年来,传统香云纱也在非遗传承人与当代设计机构的创新实践中,焕发新生。可见,香云纱的原产地和核心技术均在西樵山。
南方日报:蓝皮书从四个方面对西樵山香云纱进行了相关研究。香云纱在文化传承、经济发展等不同维度,有哪些独特价值?
姜会钰:我们认为,西樵山香云纱有着自己的定义。它是根植于南海西樵山独特的自然地理和人文环境、以纱罗织造技艺和天然染整技艺为核心的非遗丝织品。其“透孔结构+植物染色”的技艺组合在全球丝绸品类中具有不可复制的稀缺性,兼具历史符号价值与当代产业潜力。
西樵山香云纱具备“软黄金”的经济稀缺性、“黑珍珠”的美学独特性,以及相应的深厚文化积淀。在经济上,西樵山香云纱在民国时期就价比黄金。现在香云纱的用户具有高客单、高黏性、高复购的特点。其稀缺性来自于香云纱每年仅有8个月的生产时间,难以机械替代。
从文化附加值上,古法染整香云纱走进了中法时装周,具有国际品牌元素。在美学维度上,香云纱拥有“墨玉金笺”的双面异色视觉特质,同时薯莨织物的天然抑菌率、透气性等,让香云纱被称为“夏日圣品”。其“蕴五色而显庄重”的色泽,也成为“新中式”的美学代表。
南方日报:根据此次专题调研,西樵山香云纱的产业发展如何?在以传统文化传承创新,推动地方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命题下,它拥有哪些优势,又应如何把握机遇?
姜会钰:目前,南海区现有与香云纱相关的企业约18家。其中,西樵镇主要有4家从事香云纱相关生产、推广的企业及机构。西樵山香云纱产业依托历史传承与非遗保护,加快形成以生产制造为核心、文化推广与文旅融合为辅的产业体系。当然,西樵山香云纱也面临着产业集聚水平、文化价值转化、海内外品牌建设、协同传播机制等方面的新挑战。
当前,国家大力推进“文化强国”与“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国家《蚕桑丝绸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5年)》明确提出,“推动香云纱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创新”。
在这个背景下,蓝皮书提出“四强”行动建议。一是强生态行动,构建全链条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二是强文化行动,推动非遗价值的当代转化;三是强品牌行动,打造“东方爱马仕”时尚标杆;四是强传播行动,构建全球化立体传播矩阵。
我们期待,西樵山香云纱能从非遗技艺向全产业链价值提升转变,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非遗产业化典范,正可谓“天下香云纱,根脉在西樵”。
陈梦
■速读
五个维度推进香云纱发展行动计划
在“天下莨纱·源出樵山”南海西樵山香云纱全球招商大会暨时尚大秀上,《南海香云纱发展行动计划(2025—2027年)》发布,明确相关目标及执行部署。
就此,南海着力构建西樵香云纱“3+3+3”产业发展工作体系,以香云纱非遗申报、香云纱区域品牌建设、薯莨保育基地创建为三大基础,夯实产业根基;以千亩晒莨地、香云纱直播基地、香云纱文化园区为三个产业载体,强化支撑能力,以标准体系建立、品牌企业引育、产业链条延伸为三个层面,推动产业提质升级,同步从文化底蕴、品牌设计、产业集群、创新设计、协同服务五个维度推进工作:
一.厚植文化底蕴,筑牢香云纱传承根基:深化溯源研究;推进非遗申报;培育匠心传人。
二.引领品牌建设,规范香云纱产业标准:强化品牌创建;加强标准打造。
三.打造产业集群,构建香云纱全链生态:联通产业链条;构建多元业态;打造消费场景。
四.创新设计赋能,拓展香云纱产品应用:促进时尚融合;推动设计创新;拓展时尚应用。
五.协同服务资源,强化香云纱产业支撑:构建服务平台;深化协同合作;强化人才支撑。
陈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