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丰县钩编,是指尖与丝线共舞的传统技艺。它以毛线为主要原料,灵活运用方网钩针、突尼斯钩针等多种经典编织技法,让纤细的毛线在指尖流转间幻化出万千形态,件件都透着对生活的热爱,更藏着吉祥如意的美好寓意。
胡永,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丰县钩编技艺”县级非遗传承人。她不仅完整承袭了祖辈流传的传统针法,更有着敏锐的审美洞察力,总能精准捕捉当代人对美学的追求,将复古元素与现代设计巧妙融合,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01
指尖经纬传千年
线是钩编的魂,针是钩编的骨。
丰县钩编的魅力,
藏在“一针一线皆有心”的细腻里,
也藏在“千年技艺薪火传”的厚重中。
丰县钩编以毛线为主要原料,仅凭钩针这一简单工具,便能通过针法的组合与变换,将平面的线转化为立体的形、灵动的韵。丰县钩编的历史可上溯至西周时期,那时的技艺虽略显质朴,却为这门手艺埋下了传承的种子。
到了明清时期,丰县钩编还深度融入地方文化特色。钩编技艺虽然用的工具简单,但千年间,匠人始终在探索针法的无限可能,多样的针法是构筑作品灵魂的关键。据胡永介绍,丰县钩编常用的针法便有50余种,短针的扎实、中长针的柔和、长针的舒展,再加上各种技法的灵活搭配,如同文字通过不同组合形成优美文章一般,能编织出万千形态各异的作品。
从多样的针法延伸到丰富的题材,丰县钩编更是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融入了每一件作品之中。小到扎头发的皮筋上,大到展厅里的人物雕像,这些由钩编织就的美好,不仅在文创市场上享有盛誉,更让丰县钩编这门千年技艺,在新时代焕发出别样的光彩。
02
巧手勾连古今意
在很多人印象中,非遗技艺总是带着“老古董”的标签,但在各位传承者手中,正以创新的姿态拥抱新时代,从民间小院走向国际市场,从实用物件变成文化符号。
胡永的钩编作品品类丰富,细数下来已有上百种,每一件作品都保留着手工创作的温度,更暗含着对生活的巧思。以往,钩编作品多以花鸟、吉祥纹样为主,题材相对单一。而如今,随着时代发展,历史人物、经典IP、时代元素都成为了灵感来源,让钩编作品的内容维度得以极大拓展。
在题材创新之外,技法的突破更让丰县钩编的表现力迈上了新台阶。胡永在传统针法的基础上,不断探索新的组合方式,只为提升作品的质感。现在不一样了,还要注重手感是否舒适、耐用度是否达标,得紧跟市场需求调整。正是这份对品质的追求,让丰县钩编在众多手工艺品中脱颖而出。
对于未来的发展,胡永充满期待,她希望未来能通过直播这种更便捷、更直观的方式,让更多人近距离了解丰县钩编的制作过程,感受手工技艺的魅力。
文字/图源| 马思为 陈艳
一审 | 梁玮钢 褚浩
二审 | 王韬 王莹
三审 | 张慧 苏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