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宫颈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高危型HPV感染是其主要致病因素。了解HPV导致宫颈癌的发病机制,对于预防和治疗宫颈癌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从多个方面介绍相关发病机制。
E6/E7致癌蛋白的作用
p53降解:高危型HPV产生的E6致癌蛋白能与p53蛋白结合,促使其降解。p53是重要的抑癌基因,它的缺失会使细胞的DNA损伤修复和凋亡机制受损,增加细胞癌变的风险。
端粒酶激活:E7致癌蛋白可激活端粒酶,端粒酶能维持染色体末端的端粒长度。正常细胞中端粒会随着分裂逐渐缩短,而端粒酶的激活使细胞可以无限增殖,走向永生化。
病毒整合
基因组不稳定性:HPV病毒整合到宿主基因组中,会破坏基因组的稳定性。这可能导致基因重排、缺失等异常,影响细胞的正常功能和调控。
细胞周期紊乱:病毒整合后,会干扰细胞周期的正常调控。E7蛋白可与视网膜母细胞瘤蛋白(Rb)结合,释放转录因子E2F,使细胞过度增殖,无法正常进入静止期或凋亡。
表观遗传改变
甲基化:HPV感染可引起宿主细胞DNA的甲基化模式改变。某些抑癌基因的高甲基化会导致其表达沉默,失去对细胞生长和增殖的抑制作用。
miRNA调控:miRNA是一类非编码RNA,HPV感染会影响miRNA的表达。异常的miRNA表达会调控相关基因的表达,参与肿瘤的发生发展。
免疫逃逸
炎症微环境:HPV感染引发的慢性炎症微环境有利于肿瘤的发生。炎症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会促进肿瘤细胞的生长、增殖和转移。
免疫抑制:E6和E7蛋白还可抑制宿主的免疫反应,使肿瘤细胞逃避机体的免疫监视和杀伤,从而得以持续生长。
高危型HPV持续感染是引发宫颈癌的关键因素,其通过一系列复杂的机制导致宫颈细胞发生癌变。这些机制涉及病毒蛋白与宿主细胞的相互作用、细胞内信号通路的改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