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岁月的流转中,节气宛如璀璨的星辰,镶嵌在时间的长河里。白露时节,秋意渐浓,空气中弥漫着丝丝凉意。当白露的脚步渐渐远去,下一个节气又将带来怎样的气象变化呢?知晓白露后的节气顺序,对于我们顺应自然、养生保健有着重要的意义。今天,我们就深入了解一下白露之后的节气,揭开它们的神秘面纱。
白露之后的第一个节气——秋分
秋分的时间与含义:秋分一般在每年的9月22-24日交节。“分”即为“平分”“半”的意思,秋分这天,太阳几乎直射地球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秋分过后,太阳直射点继续由赤道向南半球推移,北半球各地开始昼短夜长,即一天之内白昼开始短于黑夜;南半球相反。
秋分的气候特点:秋分时节,我国大部分地区已经进入凉爽的秋季,南下的冷空气与逐渐衰减的暖湿空气相遇,产生一次次的降水,气温也一次次地下降。正如人们常所说的那样,到了“一场秋雨一场寒”的时候,但秋分之后的日降水量不会很大。此时,南、北方的田间耕作各有不同。在我国的华北地区有农谚说:“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而长江流域及南部广大地区正忙着晚稻的收割,抢晴耕翻土地,准备油菜播种。
秋分的传统习俗:秋分有很多传统习俗。秋祭月,古有“春祭日,秋祭月”之说,秋分曾是传统的“祭月节”,现在的中秋节则是由传统的“祭月节”而来。吃秋菜,在岭南地区,昔日四邑(现在加上鹤山为五邑)的开平苍城镇的谢姓,有个不成节的习俗,叫做“秋分吃秋菜”。“秋菜”是一种野苋菜,乡人称之为“秋碧蒿”。送秋牛,秋分随之即到,其时便出现挨家送秋牛图的。其图是把二开红纸或黄纸印上全年农历节气,还要印上农夫耕田图样,名曰“秋牛图”。
秋分之后的节气——寒露
寒露的时间与含义:寒露在每年公历10月7日-9日交节。寒露是一个反映气候变化特征的节气,寒露节气后,昼渐短,夜渐长,日照减少,热气慢慢退去,寒气渐生,昼夜的温差较大,晨晚略感丝丝寒意。从气候特点上看,寒露时节,南方秋意渐浓,气爽风凉,少雨干燥;北方广大地区已从深秋进入或即将进入冬季。
寒露的气候特点:寒露期间,华南雨量亦日趋减少。华南西部多在20毫米上下,东部一般为30至40毫米左右。绵雨甚频,朝朝暮暮,溟溟霏霏,影响“三秋”生产,成为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的一种灾害性天气。伴随着绵雨的气候特征是:湿度大,云量多,日照少,阴天多,雾日亦自此显著增加。
寒露的传统习俗:寒露有登高的习俗,此时,我国北方已呈深秋景象,白云红叶,偶见早霜,南方也秋意渐浓,蝉噤荷残。北京人登高习俗更盛,景山公园、八大处、香山等都是登高的好地方。寒露时节,菊花盛开,为除秋燥,某些地区有饮“菊花酒”的习俗,这一习俗与登高一起,渐渐移至重阳节。在寒露这天,古人还要取井中的水用来浸造滋补五脏的丸药或药酒。
寒露之后的节气——霜降
霜降的时间与含义:霜降通常在每年公历10月23日-24日交节。霜降并不是表示“降霜”,而是表示气温骤降、昼夜温差大。就全国平均而言,“霜降”是一年之中昼夜温差最大的时节。霜降节气后,深秋景象明显,冷空气南下越来越频繁。
霜降的气候特点:霜降时节,北方大部分地区已在秋收扫尾,即使耐寒的葱也不能再长了,因为“霜降不起葱,越长越要空”。在南方,却是“三秋”大忙季节,单季杂交稻、晚稻才在收割,种早茬麦,栽早茬油菜;摘棉花,拔除棉秸,耕翻整地。
霜降的传统习俗:霜降有赏菊的习俗,古有“霜打菊花开”之说,所以登高山,赏菊花,也就成为了霜降这一节令的雅事。霜降时节正是秋菊盛开的时候,我国很多地方在这时要举行菊花会,赏菊饮酒,以示对菊花的崇敬和爱戴。还有吃柿子的习俗,在一些地方,霜降时节要吃红柿子,在当地人看来,这样不但可以御寒保暖,同时还能补筋骨。
白露之后依次是秋分、寒露和霜降三个节气。秋分平分昼夜,带来凉爽的秋季和丰富的传统习俗;寒露标志着气温进一步降低,昼夜温差加大,有登高、饮菊花酒等习俗;霜降则意味着气温骤降、昼夜温差达到一年中最大,有赏菊、吃柿子等传统。了解这些节气的顺序、特点和习俗,能让我们更好地感受自然的变化,融入传统的文化氛围,合理安排生活和生产活动。
其他医院查询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