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时光的长河中,二十四节气如璀璨星辰,照亮了我们祖先的农耕生活和日常作息。白露时节,大地逐渐披上了秋装,气温也在悄然变化。你是否好奇,白露过后紧接着的是哪个节气呢?接下来,我们将开启一场传统节气顺序的科普之旅,领略节气文化的博大精深。
白露之后的节气——秋分
节气基本信息:白露之后的下一个节气是秋分。秋分一般在每年的公历9月22-24日交节。这一天,太阳几乎直射地球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秋分过后,太阳直射点继续由赤道向南半球推移,北半球各地开始昼短夜长,即一天之内白昼开始短于黑夜;南半球相反。
气候特点:秋分时节,我国大部分地区已经进入凉爽的秋季,南下的冷空气与逐渐衰减的暖湿空气相遇,产生一次次的降水,气温也一次次地下降。正如人们常所说的那样,已经到了“一场秋雨一场寒”的时候,但秋分之后的日降水量不会很大。此时,南、北方的田间耕作各有不同。在我国的华北地区有农谚说:“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谚语中明确规定了该地区播种冬小麦的时间;而“秋分天气白云来,处处好歌好稻栽”则反映出江南地区播种水稻的时间。
传统习俗:秋分有许多有趣的传统习俗。秋祭月是秋分的古老习俗之一,最初“祭月节”定在“秋分”这天,不过由于这一天在农历八月里的日子每年不同,不一定都有圆月,后来就将“祭月节”由“秋分”调至中秋。吃秋菜也是秋分的习俗,在岭南地区,昔日四邑(现在加上鹤山为五邑)的开平苍城镇的谢姓,有个不成节的习俗,叫做“秋分吃秋菜”。“秋菜”是一种野苋菜,乡人称之为“秋碧蒿”。逢秋分那天,全村人都去采摘秋菜。在田野中搜寻时,多见是嫩绿的,细细棵,约有巴掌那样长短。采回的秋菜一般家里与鱼片“滚汤”,名曰“秋汤”。还有竖蛋,“秋分到,蛋儿俏”。在每年的秋分那一天,世界各地都会有数以千万计的人在做“竖蛋”试验。选择一个光滑匀称、刚生下四五天的新鲜鸡蛋,轻手轻脚地在桌子上把它竖起来。虽然失败者颇多,但成功者也不少。
二十四节气顺序科普
春季节气:春季有六个节气,分别是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之首,意味着新的一个轮回已开启,乃万物起始、一切更生之义也。雨水表示降雨开始,雨量渐增。惊蛰反映的是自然生物受节律变化影响而出现萌发生长的现象。春分和秋分一样,昼夜平分。清明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谷雨是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意味着寒潮天气基本结束,气温回升加快。
夏季节气:夏季的节气包括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夏表示告别春天,是夏天的开始。小满反映了降雨多、雨量大的气候特征。芒种是“有芒之谷类作物可种”的意思,这个时节气温显著升高、雨量充沛、空气湿度大。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最长的一天。小暑和大暑都表示炎热的程度,小暑还不是十分炎热,大暑则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秋季节气:秋季有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秋是秋季的第一个节气,标志着孟秋时节的正式开始。处暑的“处”是终止的意思,表示炎热即将过去。白露是反映自然界寒气增长的重要节气,此时昼夜温差较大,清晨的露水日益加厚。前面已经详细介绍了秋分。寒露是一个反映气候变化特征的节气,寒露节气后,昼渐短,夜渐长,日照减少,热气慢慢退去,寒气渐生。霜降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意味着冬天即将开始,霜降不是表示“降霜”,而是表示气温骤降、昼夜温差大。
冬季节气:冬季的节气有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立冬是冬季的第一个节气,表示自此进入了冬季。小雪和大雪反映了降水形式的变化,小雪时节,气温下降,但大地尚未过于寒冷,虽开始降雪,但雪量不大。大雪节气意味着天气更冷,降雪的可能性比小雪时更大了。冬至这天,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最短的一天。小寒和大寒是一年中最冷的时段,小寒还未达到最冷,大寒为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通过了解白露之后的秋分节气,我们知晓了其基本信息、气候特点和传统习俗。同时,全面科普的二十四节气顺序,让我们对整个节气体系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从春季的生机勃勃,到夏季的热烈繁茂,再到秋季的凉爽收获,最后到冬季的寒冷蛰伏,二十四节气就像一部自然的历法,指引着我们顺应自然规律生活。每个节气都承载着古人的智慧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值得我们去深入探究和传承。
其他医院查询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