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印度南部喀拉 拉邦近期正面临一场公共卫生挑战。据统计,当地一种被称为“食脑虫”的疾病感染病例数激增,今年已累计确诊129例,造成26人不幸死亡。目前仍有53名患者在医院接受治疗,其中该邦首府特里凡得琅患者数量最多。这种正式名称为“原发性阿米巴脑膜脑炎”的疾病,由福氏耐格里阿米巴原虫引起,感染者早期症状包括头疼、发烧、恶心、呕吐和颈部僵硬等,疾病进程较快,致死率高。
一、了解“食脑虫”及其传播方式
1. 认识“食脑虫”真面目:“食脑虫”并非肉眼可见的虫子,而是自然界土壤和水中存在的单细胞生物——阿米巴原虫。它主要生活在池塘、湖泊、河流、温泉等温暖淡水中,尤其在温暖环境下更容易滋生。目前已知的致病性阿米巴原虫主要包括福氏耐格里阿米巴、狒狒巴拉姆希阿米巴和棘阿米巴,其中福氏耐格里阿米巴原虫感染后导致的疾病称为原发性阿米巴脑炎(PAM),病死率高达98%。
2. 传播途径与高危行为:“食脑虫”主要通过鼻腔侵入人体。当含有致病性阿米巴原虫的水体冲入鼻腔,它们可沿嗅神经通路进入大脑,引起感染和脑组织损伤。高风险行为包括在野外湖泊游泳或戏水、潜水或跳水(增加鼻腔进水风险),以及在温暖淡水水域中清洗鼻腔。值得庆幸的是,“食脑虫”不会在人与人之间传播,也不会通过饮用受污染的水感染。
二、识别症状与早期应对
1. 早期症状识别:感染“食脑虫”后潜伏期一般为3至5天,最长可达7至15天。早期症状与流感相似,包括异常味觉和嗅觉(病原入侵的早期反应)、严重头痛、高热、喷射性呕吐等。随着病情发展,会出现颈部僵硬、抽搐、嗜睡和意识模糊等神经系统症状。病情发展迅猛,从出现症状到死亡平均仅需约5天。
2. 及时就医与诊断:一旦在野外水域游泳、玩水后出现头痛、发热、呕吐、嗜睡等症状,尤其是伴有颈部僵硬和畏光时,应立即就医。医生会通过腰椎穿刺(采集脑脊液样本)进行检测,在脑脊液中发现福氏耐格里阿米巴原虫即可确诊。早期诊断和治疗对提高生存率至关重要,近年来医学界已经有多药联合成功治好的病例。
三、科学预防“食脑虫”感染
1. 避免高风险水域活动:尽量避免在野外湖泊、池塘、河流等不流动或温暖水域中游泳或戏水,尤其要避免潜水、跳水等容易导致鼻腔进水的活动。选择游泳场所时,应选择定期消毒的游泳池(水中余氯浓度达标),避免在已知有“食脑虫”报告的区域进行水上活动。
2. 个人防护措施:在自然水体活动时,可佩戴鼻夹防止水冲入鼻腔,同时佩戴泳镜保护眼睛。皮肤有破损时应避免接触自然水体,如有冲洗鼻腔的习惯,应使用灭菌生理盐水或煮沸冷却后的水。对于长期未使用的水管,需先排放积水再使用。
3. 高危人群特别防护:儿童、老年人及免疫力低下人群需特别警惕,参与水上活动时应有成人陪同并做好防护。喀拉 拉邦民众依赖野外池塘和未经氯化处理的水源,而近期季风引发内涝造成水源污染,加上人们常在野外玩水,被认为是当地病例多发的原因。当地政府已采取对公共用水和可疑水源消毒等防控措施。
结语
应对“食脑虫”威胁,需全面了解其习性与传播途径,警惕早期症状并及时就医,并采取避免野外水域活动、使用防护用具、注意个人卫生等科学防护措施。尽管该病凶险,但感染概率极低,且不会人传人,通过科学防范可有效避免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