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印度在国际舞台上表现得越来越像一个精明的生意人,在各方博弈中追求最大利益。特别是在与俄罗斯的石油贸易上,印度通过低价采购赚取了丰厚利润。然而,随着美国施压,这门看似稳赚不赔的买卖变得复杂起来。
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后,俄罗斯石油价格大幅下降,开始以折扣价对外出售。印度抓住机会,加大采购量,成为仅次于中国的第二大买家。到2025年上半年,印度每天从俄罗斯进口175万到180万桶原油,占全国总进口量的35%到40%,每桶油比市场价便宜8到10美元。印度炼油厂加工后再卖到欧洲,中间赚取的差价相当可观。
然而,支付问题随之而来。最初,印度用美元和阿联酋迪拉姆支付,绕开了部分制裁。但美国很快不乐意了。2025年8月,特朗普签署行政令,威胁对印度进口俄油征收高达25%的关税。印度政府紧张起来,支付通道被堵,油轮一度停摆。
与此同时,俄罗斯也面临难题。印度用来支付的卢比在手里越攒越多,却几乎花不出去。卢比汇率下跌、流通性差,俄罗斯企业拿着它如同烫手山芋。印度希望推动“石油卢比”机制,让俄罗斯用这些卢比购买印度商品,带动本国出口。但俄罗斯不愿意接受——卢比对美元贬值超过15%,吃亏太大。从2025年5月起,两国谈判陷入僵局,到了7月底,印度国有炼油厂甚至暂停新单,担心结算出问题。
这时,人民币成了一个新选项。由于中俄贸易早已使用人民币结算,俄罗斯对此模式很熟悉。印度见美元不通、卢比不行,干脆尝试用人民币支付。2025年中期起,印度部分炼油企业(尤其是印度石油公司)开始用人民币购买俄油,首批合同在8月签订,支付通过中国银行系统完成。俄罗斯收到钱后,可以在上海或香港自由兑换。这种做法早在2023年就曾试点,但2025年规模明显扩大,人民币在俄印能源贸易中的结算比例从年初的微不足道攀升到了约12%。
这一举动看似冒险,却极具现实意义。印度既能继续买到折扣油,又能转手卖给欧洲,仅2025财年第一季度,能源贸易额就达到250亿美元。俄罗斯则松了一口气,不用再囤积卢比,还能用人民币采购中国的机械设备,可谓双赢。
然而,这一“人民币结算”的举动引发了美国的不满。8月18日,美国前官员纳瓦罗公开批评印度是在“资助莫斯科的战争机器”,特朗普政府也随即施压。尽管关税令将在三周后正式生效,印度依然强硬回应称这是出于国家主权的能源决策。对莫迪政府而言,能源安全压倒一切。印度国内油价一旦上涨,选民立刻反弹,尤其是在2025年大选后,稳定经济成了头等大事。
这次人民币结算也让中印关系出现了新的接触点。虽然两国在边境问题上仍有摩擦,但贸易保持畅通。通过人民币支付,印度在客观上加强了与中国的金融联系,也搭上了“去美元化”的全球潮流。在金砖国家框架下,中俄印三方用人民币结算石油交易,为建立新的多极金融秩序铺平了道路。美元在全球贸易中的主导地位开始出现微妙的松动。
不过,风险也存在。印度对俄油依赖过深,一旦供应中断或美国制裁加码,能源安全将再次受威胁。2025年以来,亚洲市场油价波动明显,印度的进口成本也在上升。俄罗斯虽然维持每天约170万桶的供应量,但如果美国真的落实高关税,印度还得向中东国家补货,那成本会显著增加。
从长远来看,这一系列操作推动了国际贸易多极化。人民币在全球结算中的份额从4%上升至4.5%,俄印能源合作成为去美元化的典型案例。印度虽然短期内获利丰厚,但必须警惕美国的后续报复。9月中旬,特朗普在伦敦演讲中点名批评莫迪,称其削弱了美元地位。印度只好回应称将“多元化能源采购”,但谁都知道,俄油的诱惑太大,短期内根本舍不得放弃。
与此同时,小米在印度的遭遇也折射出中印关系的另一面。2022年4月,印度执法局突击小米印度总部,冻结了账户中的5551亿卢比(约47至50亿元人民币),理由是涉嫌通过伪造“版税”向境外转移资金,包括汇往小米北京总部的款项。尽管小米多次声明清白,但法院依然维持冻结。2024年,小米曾尝试与印方谈判和解,释放约4704亿卢比资金,但至今仍无结果。9月22日,德里法院再次驳回小米上诉,案件陷入僵局。
这起事件让外资企业对印度市场的信心受到打击。2025年印度外资流入量下降约0.5%,而莫迪政府仍维持强硬立场,坚持外汇监管。对于小米而言,是继续投入还是保守观望,成了艰难的选择。
整体来看,印度在外交上展现出一种“左右逢源”的两面性。一方面,它与中俄加强能源与金融合作,用人民币绕过美元;另一方面,却对中国企业实施严厉的监管和冻结措施。这种策略在短期内帮助印度获取能源和外汇利益,但也损害了外资信任和区域合作氛围。未来如何发展,取决于印度如何平衡眼前的利益与长期的信誉。这场能源与金融的角力也许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