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正在疯狂加码理工科,但普通人要警惕下一个“土木工程” 理性选择避免过剩陷阱(我国正在加速) 99xcs.com

理工科正逐渐成为大家眼中的热门选择。去年,百度发布的高考大数据显示,在热搜专业前十名中,仅有两个文科上榜,其余全是理工科。山东省2024年“物化双选”考生比2026年增加了20个百分点。然而在这种狂热背景下,需要警惕理工科是否可能出现人才过剩。平衡个人志趣与社会需求始终是一个难题。国家对理工科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而文科则被焦虑包围。

中国正在疯狂加码理工科,但普通人要警惕下一个“土木工程” 理性选择避免过剩陷阱

高校扩招和新增专业的清单几乎被理工科垄断。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顶尖学府纷纷宣布将在2025年增加本科招生名额,主要集中在人工智能、新能源等领域。复旦大学也将文科招生比例从原来的百分之三四十减少到百分之二十,为理工科腾出空间。

中国正在疯狂加码理工科,但普通人要警惕下一个“土木工程” 理性选择避免过剩陷阱

政策和资源也在向理工科倾斜。教育部等五部门印发的《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明确提出,到2025年优化调整高校20%左右学科专业布点,重点布局急需学科专业,主要是人工智能、大数据、芯片等理工科专业。此外,教育部还举行了“101计划”成果交流会,覆盖了计算机、数学、物理学等多个领域,其中大部分都是理工科专业。高校预算经费也明显偏向理工科。以“国防七子”为例,哈尔滨工业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学校的预算经费大幅增加,尤其是哈尔滨工业大学,增幅相当于一半,甚至超过了清华北大的增量。尽管如此,这并不意味着普通人选择理工科就一定是正确的。这一轮理工科扩张的本质并不是当前制造业市场有充足的红利,而是在大国博弈下国家战略的蓄水。大量的政策和资源砸向理工科,是为了在必要时能有人顶上来。扩大人才基数是当前最直接有效的应对之策。

中国正在疯狂加码理工科,但普通人要警惕下一个“土木工程” 理性选择避免过剩陷阱

高校的专业调整和人才培养也是跟着国家指挥棒走,押注理工科赌国运。理工科在高校双一流建设评估体系中是最容易出成绩、回报最高的板块,发论文快,拉项目容易,科研经费也远高于文科。

中国正在疯狂加码理工科,但普通人要警惕下一个“土木工程” 理性选择避免过剩陷阱

但普通人需要看清,国家和学校负责的是把水蓄起来,并不能保证每一滴水流向哪里。历史进程固然重要,但也需考虑个人禀赋和志趣才能找到自己的热爱。在不少行业存在产能过剩的情况下,未来某些领域的理工科人才供给可能会超过市场需求。

当年万人追捧的土木工程专业就是一个例子。房地产市场走过巅峰后,土木工程变得落寞,许多高校纷纷改名,变身“智能建造”等马甲才得以延续。今天疯狂扩张的理工科里,也许隐藏着明天的“土木工程”。

美国劳工部报告显示,美国平均每十名理工科毕业生中只有一人有工作,唯一例外的是计算机,但仍有三分之二的毕业生面临就业难题。中国每年培养的理工科毕业生数量是美国的八倍,但制造业中科学家和工程师占比仅为3.55%,远低于德国和欧盟水平。这表明中国的人才供需存在结构错配问题,总量庞大但质量紧缺。

教育模式也存在问题,许多高校一窝蜂增设理工科专业,导致很多学生毕业后发现自己并不具备当工程师的基础。对于很多理工科学生而言,困扰他们的不是如何跟顶尖高校的学生竞争,而是如何看懂理工科知识。

因此,作为普通人,务必要正视一个真相:当选择投身时代的洪流时,你是去做分子还是分母?这个问题只能自己寻找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