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印度在国际舞台上的举动像一个精明的商人,总是在寻找最有利的机会,尤其是在能源和贸易上。特别是与俄罗斯的石油交易,让印度捡了大便宜。自从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后,俄罗斯的石油价格大幅下跌,印度迅速成为俄罗斯石油的主要买家,接手了大部分供应,甚至成为全球最大的转口国之一。不过,好景不长,美国开始对印度施压,频繁威胁加征关税,印度不得不想办法绕过这些制约。
印度是世界上能源需求最大的国家之一,每年需要进口大量原油,占其总需求的80%以上。随着俄乌冲突爆发,俄罗斯石油价格大幅下跌,印度立即加大了采购力度,成为俄罗斯石油的第二大买家,仅次于中国。到2025年上半年,俄罗斯每天向印度供应约175万到180万桶原油,占印度总进口的35%到40%。这些石油价格便宜,每桶便宜8到10美元,这让印度的炼油厂得到了可观的利润。炼油后的成品油再卖到欧洲,赚取其中的差价,足够为印度的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资金。
然而,支付问题逐渐浮现。一开始,印度通过美元和阿联酋迪拉姆支付,绕过了一些西方制裁,但美国开始采取行动。2025年8月,特朗普签署了行政命令,威胁要对印度进口俄罗斯石油加征最高25%的关税,印度顿时陷入困境,支付渠道受阻,油轮无法正常交货。俄罗斯方面也有困扰,由于印度支付方式的限制,俄罗斯手中积累了大量的印度卢比,但卢比贬值速度快,流动性差,俄罗斯企业无法用卢比购买其他所需商品。印度原本希望通过“石油卢比”机制推动俄罗斯使用卢比购买印度商品,但随着卢比贬值超过15%,俄罗斯自然不愿接受这样的支付方式。谈判自2025年5月起陷入僵局,印度政府坚持使用卢比结算,但俄罗斯坚持拒绝。最终,印度国有炼油厂在7月底暂停了新的采购订单,担心支付问题无法解决。到8月,印度政府宣布将继续采购俄罗斯石油,但需要找到新的支付方式。
此时,人民币成为了新的选择。俄罗斯与中国的贸易中,人民币使用非常顺畅,流动性强且在亚洲市场认可度高。因此,印度的炼油厂开始用人民币进行支付,尤其是国有企业。2025年中期起,印度部分炼油企业开始使用人民币支付,与中国银行合作,俄罗斯收到人民币后可以在上海或香港兑换。最初这只是小规模尝试,但到了2025年,俄罗斯与印度的能源贸易中,人民币的占比已经从年初的零点逐步上升至12%左右。这一变动对印度来说是一个现实的选择。通过继续购买便宜的俄罗斯石油,印度不仅保持了石油供应的稳定,还赚取了差价。2025年第一季度,印度的能源贸易额已经达到250亿美元。而俄罗斯也获得了喘息的机会,不必再堆积大量的印度卢比,可以用人民币购买中国的机械设备,双方都得到了好处。
然而,这一做法并非没有风险。美国对印度的举措强烈反应,认为印度购买俄罗斯石油是在为莫斯科提供战争资金,要求印度停止这种做法。特朗普的关税命令将在21天后生效,给印度留出了谈判时间,但印度政府并没有退让,明确表示这是一项主权选择。出于能源安全的考虑,印度每年进口大量能源,国内油价上涨可能引发社会不满。特别是2025年大选之后,莫迪政府需要保持经济稳定。虽然中印边境关系紧张,但两国的贸易大门并未关闭,人民币结算的使用也让印度与中国的关系进一步加深。
这种多元化的支付方式正与全球去美元化的趋势相符,印度也加入了这一潮流。在金砖国家的合作框架下,印度与中国、俄罗斯形成了三角关系,推动了新的金融秩序的形成,人民币的国际化也得到了助力。印度的石油交易中,人民币支付的出现为全球贸易增加了一条新的路径,而美元的霸权也开始受到挑战。但对印度来说,这样的做法也有隐患。过于依赖俄罗斯的石油供应一旦中断,印度的能源安全将面临巨大的风险。此外,全球油价的波动,尤其是日元贬值对亚洲市场的影响,可能会增加印度的进口成本。如果美国真的对俄罗斯石油加征关税,印度可能不得不从其他地区补货,价格将会上涨。
长远来看,印度这种妥协推动了全球多极化,人民币在国际贸易中的占比也有所上升。然而,这一切背后仍有不小的风险。印度虽然通过购买俄罗斯便宜的石油赚取了短期差价,但它依然需要提防美国的报复。特朗普甚至在伦敦公开批评莫迪,指责这种做法削弱了美元的地位。印度则回应称这是多元化采购的一部分,并强调在中东地区的石油采购将有所增加,但俄油的折扣依然诱人,炼油厂也因此忙于调整生产。
小米的问题像是中印关系中的一出插曲,却影响深远。2022年4月,印度执法部门突袭了小米印度总部,冻结了公司账户上的5551亿卢比(约47到50亿人民币)。他们指控小米通过伪造版税名义向海外公司转移资金,涉嫌违反外汇管理法。小米方面表示失望,并承诺将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但印度方面铁腕执法,冻结令一旦发布,账户便被冻结。三年过去了,这笔资金依然没有得到解决。2023年9月,德里法院再次驳回了小米的上诉,维持冻结决定。法院认为证据充分,因此冻结行动将继续。小米曾提议和解,并准备支付4704亿卢比,但到目前为止,仍没有得到进一步进展。
这笔冻结的资金成为了中印关系的一个缩影,虽然两国的贸易额突破了2000亿,但信任的裂痕依旧存在。印度经济亟需外资,尤其是中国企业的投资,然而这种冻结令却让中企对印度市场的信心受到了打击,造成了资金流入的放缓。对于莫迪政府来说,外汇管制依然是一项不容妥协的政策,毕竟它担心资金外流会对国内经济带来不利影响。小米事件的处理,显现了印度在外交上的两面性。一方面,印度通过与俄罗斯和中国的合作,利用人民币绕过美元,获得了能源的实惠;另一方面,它却对中企采取了严格的措施,冻结了大量资金,旨在保护本国市场。印度虽然在能源领域收获了短期利益,但却暴露了其在国际贸易中的复杂立场。如何平衡与各方的关系,尤其是如何处理人民币与美元之间的竞争,将成为印度未来外交和经济决策中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