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娃哈哈严学峰恢复上班 业务调整风波暂息!2025年10月10日,多家媒体报道称,娃哈哈集团核心成员严学峰已于10月5日被解除立案审查,目前回到宏胜集团正常上班。此前,10月2日财新网曾披露严学峰因涉嫌违纪被杭州市上城区纪委立案审查,立案通知书已送达娃哈哈集团党委。在调查期间,未经纪检委同意,娃哈哈集团不得批准严学峰出国、辞去公职或办理晋升、奖励等手续。
严学峰被调查的直接导火索是2024年底至2025年初娃哈哈桶装水业务的调整。宗馥莉要求将浙江娃哈哈饮用水有限公司的桶装水销售业务转移至杭州迅尔城通商贸有限公司,后者法定代表人为严学峰,宗馥莉任董事。调整后,原产销一体的浙江公司结算价从每桶6.5元骤降至2.75元,而终端售价提至7元,新增利润几乎全部流入宏胜系企业。这一操作导致拥有1.8万名自然人股东的浙江娃哈哈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利润大幅下滑,国资股东分红锐减,引发“掏空国资”的质疑。此外,严学峰作为宏胜饮料集团生产中心总监,同时在近190家娃哈哈关联企业担任监事,形成利益闭环。例如,娃哈哈集团以高于市场价20%的价格向宏胜系采购PET瓶等包装材料,单桶桶装水利润差超200%。2022年数据显示,国资主体的娃哈哈集团净利润仅1871万元,而宗家控制的“体外娃哈哈系”净利润达47.67亿元,占整体利润的99.6%。这种通过关联交易转移利润的行为,涉嫌违反《公司法》关于关联交易公平性的规定以及《刑法》中“背信损害上市公司利益罪”的法理。自2024年宗庆后去世后,宗馥莉全面接管娃哈哈,推行一系列激进改革:将6000名员工合同转签至宏胜集团、取消干股分红、关停18家非宏胜系工厂、推行经销商竞标制等。这些举措旨在强化对娃哈哈的控制,但也引发内部动荡。严学峰作为宗馥莉的“心腹”,是业务调整的关键执行者,其被调查反映了国资股东对宗馥莉阵营的强势回应。
严学峰被查暴露了娃哈哈混合所有制企业的治理短板。国资虽为第一大股东(持股46%),但实际控制权被宗氏家族通过员工持股会和离岸架构架空,形成“混而不合、改而失控”的局面。此次调查释放出“触碰底线绝不姑息”的信号,若后续调查坐实利益输送,严学峰可能面临党纪处分甚至刑事追责,而宗馥莉作为实际控制人,其责任亦难以完全撇清。事件暴露出国资在混合所有制企业中分红权被剥夺、关联交易缺乏监督等问题。上城区纪委的立案审查不仅是对桶装水业务转移的调查,更是对宗馥莉一系列争议操作的回应。此案对国资监管具有重要警示意义,需建立混合所有制企业分红刚性约束机制,防止“零分红”长期化,并完善境外资产全流程报备制度,强化纪委对关联交易、跨境资金转移的穿透式监督。严学峰作为宗馥莉的核心团队成员,其被调查无疑给娃哈哈的交接班进程带来新的不确定性。此前,宗馥莉因商标转让、工厂关停、信托资产纠纷等问题已多次引发国资不满,纪委此次行动可能迫使宗馥莉调整改革策略,在创新和稳定之间找到平衡。
娃哈哈事件表明,混合所有制企业在改革过程中需平衡国资、民资、员工等多方利益,避免“一家独大”导致的治理失范。企业应建立透明的决策机制,确保关联交易公平性,防止利益输送损害股东权益。国资股东应加强对混合所有制企业的监督,建立分红刚性约束机制,防止“体外循环”式利益输送。同时,需完善境外资产全流程报备制度,强化纪委对关联交易、跨境资金转移的穿透式监督,维护国有资产权益。宗馥莉的接班过程暴露出家族企业传承中的普遍难题:老一辈建立的“家文化”管理模式与年轻一代的现代化改革难免产生冲突。家族企业在传承过程中需适当调整策略,在创新和稳定之间找到平衡,避免激进改革引发内部动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