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国城镇化正从快速增长期转向稳定发展期,城市发展也从大规模增量扩张阶段转向存量提质增效为主的阶段。10月11日上午,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住建部部长倪虹指出,“十四五”期间,全国累计销售新建商品住宅面积约50亿平方米;建设筹集各类保障性住房和安置住房1100多万套(间),惠及3000多万群众。
广东省住房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李宇嘉分析称,“十四五”是住房发展承上启下的时期。一方面,从旧模式转向新模式,必然经历下调的阵痛,新房销售前高中间低,后期开始趋稳;另一方面,住房工作要兼顾稳定、高质量发展和转型。
“十四五”期间,城市更新取得了显著成效。据倪虹介绍,实施城中村改造项目2387个,启动城市危旧房改造17.5万套(间),累计改造城镇老旧小区24万多个,改造老旧街区6500多个、老旧厂区700多个,推进“四好”建设。根据中指研究院监测,2025年1~9月,全国已经发行的新增地方专项债中,房地产相关的专项债发行约6400亿元,同比增长89%。其中,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棚户区改造专项债分别为632亿元、1302亿元,涉及城中村改造的专项债发行816亿元,同比增长1.4倍。
今年以来,多地已经落地城市更新相关实施文件,如深圳、上海等;多地也持续落地政策,探索老旧住房自主更新,通过政策优化奖励,鼓励小区房屋产权所有人参与开展自主更新,加速推进老旧小区项目更新。中指研究院分析指出,本次会议强调将推动各项任务尽快落地见效,预计城市更新各项新机制将进一步加快建立,配套的金融、财税、土地等支持政策也有望逐渐落位。
住建部副部长董建国在会上表示,“十四五”期间,存量住房市场规模持续扩大,目前全国已有15个省区市的二手住宅交易量超过新房,显示存量房市场活跃度显著提升,房地产市场结构正由增量开发向存量运营转变。李宇嘉认为,进入存量时代,不能仅以新房增长与否来评判住房市场是否企稳,而要以新房加二手房综合评判。
作为推动房地产市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一环,“好房子”建设在此次发布会上也被重点提及。全国强制住宅项目规范已经于5月1日正式实施,其中有14项提升的要求,比如楼的层高已经从原来的2.8米提高到不低于3米,4层以上的楼都要加装电梯;对楼板的隔音也有要求,降低10个分贝。倪虹强调,建“好房子”要重点抓五个方面,即好标准、好设计、好材料、好建造、好运维。各地持续出台落地“好房子”建设技术标准,部分城市也出台文件,对建筑设计规划、计容规则等进行了规范。
住建部正在研究通过系统改造,使存量老房子升级为符合现代居住标准的“好房子”。该研究聚焦既有住宅的结构安全、节能性能、适老化及数字化改造,旨在提升居民居住品质并延长建筑生命周期。下一步,住建部将联合地方试点,完善技术标准与资金机制,推动改造规模化落地。
关于交付问题,董建国强调,“十四五”期间,全国白名单项目贷款审批金额已突破7万亿元,已有750多万套已售但难交付的住房完成交付,购房人合法权益得到保障。司法处置始终把购房人权益置于首位,对违法违规、损害群众利益的企业将坚决查处,防止其金蝉脱壳、蒙混过关。
房地产市场能否平稳健康发展,根本取决于人、房、地、钱四类要素资源的配置效果。去年和今年各地已经编制实施了住房发展的年度计划,目前正在积极谋划科学研判,编制好“十五五”住房发展规划。本次发布会不仅详细介绍了“十四五”时期住房城乡建设高质量发展成就,也体现了未来房地产发展的重点方向。一方面,明确把城市更新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另一方面,强调房地产高质量发展归根到底是要让人民群众住上“好房子”,进一步明确了“好房子”建设在房地产高质量发展中的重要位置。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是未来发展重点,紧抓“安居”基点,提高居住水平,推动房地产高质量发展,配套政策仍有进一步完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