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州要为早茶“立法”了 非遗文化获法治护航!晨光熹微,茶香氤氲。在广州街巷深处,蒸笼腾起的热气与茶楼伙计的吆喝声交织成岭南独特的晨曲。一盅普洱,两碟虾饺烧麦,不仅是“老广”舌尖上的味觉记忆,更是承载城市历史与民俗风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2022年,“广府饮茶习俗”被列入广东省第八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这份扎根于广州城市血脉的饮食文化,如今迎来法治护航的时刻。
9月29日,广州市人大常委会官网发布《广州早茶传承保护规定(草案修改稿·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该文件以“保护+发展”为双翼,为“舌尖上的非遗”构建全方位的法治保障体系,用制度力量守护市井烟火,用法治思维激活文化血脉,让岭南“早茶”历久弥新,让城市“留得住记忆,记得住乡愁”。
《征求意见稿》首次以法治语言定义“广州早茶”,明确其为产生、发展并流行于广州地区,符合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征,以饮茶搭配广式点心为核心形式,融合岭南饮食文化、社交习俗与传统技艺,形成的具有独特地域标识性的饮食消费形态。这一定义从“非遗属性”、“文化内涵”、“地域特征”三重维度,将早茶从日常习惯升级为兼具技艺价值、民俗价值与文化认同的城市符号,为后续保护工作奠定法理基础。
此外,《征求意见稿》明确构建“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保护机制。市、区人民政府需将早茶传承保护纳入统筹规划,相关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文化广电旅游部门牵头负责文化挖掘、遗产保护与宣传推广;市场监管、教育、商务、人社等部门按职责分工协同推进。这种机制将“零散推动”转为“系统推进”,权责清晰,有效避免治理困境。
《征求意见稿》还着力解决消费者常见疑问,如“茶位费几何?能否选茶?”“虾饺是否现制?”等问题。文件提出“价格明示”与“制作方式明示”机制,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为传统工艺划定“匠心底线”。经营者需以显著、清晰方式对所有收费项目明码标价,并在菜单、价签、自助点餐应用程序等多渠道保持一致,杜绝隐性收费和线上线下价格不一的问题。针对茶位费,《征求意见稿》特别规定,经营者收取茶位费时需提供多种茶供消费者选择,并做好相关服务。
在技艺规范层面,《征求意见稿》首创“传统制作”与“非传统制作”分类标注要求,确保传统点心“新鲜现做”的核心特质,坚守粤菜“不时不食、现做现吃”的传统精髓。同时,鼓励经营者通过透明厨房、开放式操作间等方式展示广式点心制作过程,让消费者吃得放心,感受传统技艺的魅力。
《征求意见稿》还构建了“技艺传承+文化传播”双轨并行的保护生态。在技艺传承上,要求建立健全早茶师傅职业技能评价体系,开展星级认定活动,培育建设广州早茶大师工作室,支持职业院校开设相关专业。在文化传播上,明确文化广电旅游主管部门需支持挖掘早茶民俗资源,建立数字数据库,结合粤剧、粤曲等岭南艺术开展展演,开发旅游线路及早茶地图,将广州早茶打造成“可品尝、可体验、可传播”的文化名片。
为守住行业匠心,《征求意见稿》创新推出“广州早茶经典店”评定机制,由市场监管部门联合商务、文旅部门委托行业协会实施评定,对获评单位授牌并实行动态管理。这种制度刚性倒逼品质坚守,为消费者甄别优质早茶门店提供指南。
目前,《征求意见稿》正面向社会广泛征集民意,老茶客期盼“早茶味不变”,从业者呼唤“行业更规范”,年轻一代渴望“文化永流传”。通过集思广益,期待将《征求意见稿》打磨成一部守得住传统、跟得上时代、行之有效的良法,让法治护航下的广州早茶持续散发岭南文化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