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愿再错过,“北方第一大省”赶上风口了 商业航天崛起!山东,作为传统工业大省,在互联网和新经济方面曾被认为错过了最佳介入期。然而,随着经济即将迈过“10万亿”台阶,山东终于赶上了风口。10月11日,引力一号(遥二)·海澜之家号运载火箭在山东海阳附近海域成功将3颗卫星送入太空。当天,山东省委书记林武亲临现场观看了发射过程,并了解了发射指控和保障情况。
这是全球最大固体运载火箭——引力一号的第2次远征,也是东方航天港保障的第20次海上发射。作为国内唯一的商业航天海上发射母港,东方航天港见证了山东跻身全国商业航天版图的全过程。商业航天已连续两年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外界预期中国商业航天全产业链正快速发展,有望在未来迎来成熟期。
最新发布的《山东省加快推动商业航天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提出,到2027年,初步形成较为完善的产业链条,力争具备年产100发运载火箭、150颗商业卫星的能力,商业航天产业规模达到500亿元。山东蓄力一击,将在商业航天区域版图中扮演重要角色,省内三大万亿城市也将为山东的发展贡献力量。
商业航天涵盖火箭发射、卫星应用、太空旅游等领域,看似遥远,但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这一赛道包括火箭制造、卫星制造及相关配套设备等上游产业,以及商业发射、卫星测控、地面设备及终端和卫星运营等中游产业,下游则涉及卫星导航、通信、遥感、互联网等应用场景。据预测,到2025年中国商业航天行业产值将达到2.8万亿元。
近年来,20多个省区市发布了40余项政策支持商业航天发展。不仅有北京、上海、四川等传统航天大省加码布局,山东、河南等“非传统航天大省”也凭借自身优势跑步入场。火箭发射作为产业链核心环节,需求主要来自卫星发射。国际电信联盟实行“先到先得”原则,推动各国加速组网。中国正在积极布局多个超大规模低轨星座,如“星网”和“千帆”。
2019年6月,山东在烟台海阳海域成功完成国内首次海上火箭发射,随后启动东方航天港重大工程建设。山东海岸线绵长,东部海域航线密度低,发射航落区安全性好、轨道灵活,可以满足不同倾角卫星的发射需求,这成为山东在全国商业航天版图中的显著标签。
烟台在过去六年时间里强势崛起,成为与酒泉、太原、西昌和文昌并列的航天发射中心之一。东方航天港成功保障我国海上发射任务20次,累计发射卫星130颗,具备“近海一周两发、远海两周一发”的发射能力。烟台国资组建的东方航天港集团以海上发射为核心支撑,持续撬动卫星、火箭、发射场三大要素落地,吸引了众多行业标杆企业入驻。
从海阳到烟台,再到山东全省,逐步形成了“海上发射服务—星箭核心制造—空天信息应用”的完整产业生态。山东提出力争到2027年,具备年产100发运载火箭、150颗商业卫星的能力,商业航天产业规模达到500亿元,打造一批国内领先的技术和产品,构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商业航天高质量发展新高地。
不久前,山东省商业航天产业创新发展会议在海阳召开,烟台、济南、青岛、泰安四市依次推介。烟台作为山东“最年轻”的万亿城市,承担着“旗手”角色。山东省委书记林武强调,烟台要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打造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示范城市。
山东作为北方第一、全国第三的经济大省,传统产业占比较高,需要更大的向“新”动力。全省明确将商业航天定位为极具潜力的新领域、新赛道,借助《若干措施》推动全产业链发展。尽管山东并非传统航天大省,但其商业航天的历史虽短,却积累了数十年的制造业基础,有望被新的引擎唤醒。济南、青岛和烟台“三核”制造业的积累,有望助力山东在商业航天领域实现跃级。不愿再错过,“北方第一大省”赶上风口了 商业航天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