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由杨亚洲执导,于和伟、吴越主演的国产剧《沉默的荣耀》在CCTV-8和咪咕视频热播,收视率不断攀升。这部剧是首部聚焦台湾隐蔽战线斗争的谍战剧,基于真实历史事件创作,以吴石、朱枫、陈宝仓、聂曦等烈士为原型,呈现了一段波澜壮阔的谍战史诗。剧情主线围绕1949年吴石将军奉命赴台任“国防部”参谋次长展开,讲述他在台期间多次向中共华东局传递关键军事情报的故事。与此同时,共产党员朱枫在原交通员牺牲后挺身而出,主动请缨奔赴台湾接替任务。吴石与朱枫等人组成“东海情报小组”,分别去完成解放战争尾声一项关乎成败的绝密任务。
杨亚洲凭借首次执导的电影《背靠背脸对脸》获得金鸡奖最佳导演奖。其代表作有电视剧《空镜子》《美丽的大脚》《浪漫的事》等,并凭借《浪漫的事》获得飞天奖优秀导演奖。此次拍摄《沉默的荣耀》,他突破了早期的纪实风格,通过历史真实性与电影美学的融合,实现了谍战题材的影像革新。在接受专访时,杨亚洲表示希望通过这部作品让观众记住真正的英雄主义往往诞生于无人知晓的沉默。谈及与于和伟的合作,杨亚洲称赞他的表演以克制中见力量著称,通过“憋到极致”的演法,让观众更加切肤地感受到角色内心的惊涛骇浪。
拍摄《沉默的荣耀》的原因在于填补历史空白并致敬英烈精神。为了将隐蔽战线斗争中的暗潮汹涌具象化,剧组从历史研究、视听语言到表演调度都做了系统性准备。细节还原方面查阅大量档案资料,尽可能还原历史。视听语言上采用“负空间”声效,如在关键对话时插入钟表滴答声、远处电报声等环境音,强化紧张感。跟踪戏份则用长焦镜头压缩空间,制造窒息感。演员需要控制微表情,通过眨眼频率、手指微颤等细节传递情绪。
拍摄时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是如何平衡历史真实与艺术虚构。这部剧以吴石、朱枫等烈士的真实潜伏事迹为蓝本,但这些人物之间几乎无交集,直至牺牲才相聚。剧组通过“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原则,在一些关键节点还原历史,在日常互动上补充符合人性的细节。另一个挑战是已知结局的叙事张力,编剧通过倒叙手法增强悬念。此外,人性化英雄形象的塑造也是一大挑战,避免角色被神化,展现英雄的烟火气,如吴石重视乡情的特质和朱枫对女儿的牵挂。
杨亚洲认为吴石这个人物的特点是纯粹、智慧、全能。与于和伟的合作中,杨亚洲赞赏他的表演方式,例如战友死在面前,他不喊不哭,只慢慢低下头,这种“憋到极致”的演法,让观众更深刻地感受到他内心的波澜。雨夜接头那场戏中,吴石冒雨前来吟出暗号,陈宝仓门后一怔随即对出下句,那一刻七分豪情三分悲怆,两位演员眼神交会的瞬间道尽千言万语。
《沉默的荣耀》中吴石与东海小组同谷正文的博弈展现了中国式谍战智谋的巅峰。这场博弈最震撼之处在于所有参与者都清楚结局,吴石赴台前的独白早已定下悲壮基调。当观众看到吴石在刑场前整理军装时,历史与艺术的界限已然消融。
这部剧采用了“实名制”的叙事策略,吴石、朱枫等角色均使用真实姓名。年轻观众可以通过弹幕互动自发考证历史细节,形成独特的参与感。视觉符号的年轻化表达,如吴石焚稿时火焰变蓝的超现实镜头,以及朱枫旗袍盘扣的颜色暗号等设计,也在社交媒体引发热潮。这些意象既符合历史逻辑,又具备现代审美冲击力。通过展现吴石与子女习字这类生活场景,宏大的叙事转化为个体的情感体验,证明严肃历史题材完全能够通过真实质感、美学创新和互动传播打破代际壁垒。
相较于早期作品,《沉默的荣耀》在拍摄技巧和表达方式上有新的尝试,突破了早期的纪实风格,通过历史真实性与电影美学的融合实现谍战题材的影像革新。杨亚洲希望通过集体荣光而非个人英雄主义的叙事,还原隐蔽战线“无名者接力”的历史真相。这部剧填补了历史空白,重塑集体记忆,超越娱乐叙事的精神传承,成为两岸语境下的现实映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