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9月26日,叙利亚法院对流亡莫斯科的前总统巴沙尔·阿萨德签发缺席逮捕令,指控其涉及2011年“德拉事件”中的谋杀、酷刑等罪行。这一司法文书在朱拉尼访俄前夕抛出,成为外交博弈的砝码。叙利亚新政权用法律手段向克里姆林宫传递明确信号:阿萨德的命运将是俄叙未来关系的关键。
阿萨德自2024年12月流亡俄罗斯后,从“盟友”变为普京手中的政治资产或负资产。若交出阿萨德,俄罗斯将背上“背叛盟友”的骂名,冲击其在中东的信任基础;若拒绝,则需持续承担庇护阿萨德的政治成本,包括国际舆论压力与叙利亚新政府的反制。朱拉尼政府巧妙利用这一两难境地,将阿萨德塑造成谈判筹码,迫使俄罗斯在军事基地、经济援助等方面让步。
2025年9月,外媒曝出阿萨德“中毒”传闻,虽未被证实,但折射出他在莫斯科的脆弱性。他的存在如同悬在俄叙关系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随时可能因博弈升级而坠落。
朱拉尼的真实目标是俄罗斯在叙利亚的两大战略支点——塔尔图斯海军基地与赫梅米姆空军基地。塔尔图斯港是俄海军在地中海的唯一温水港,支撑其对欧洲的战略威慑;赫梅米姆基地则是向中东、非洲投射力量的空中枢纽。失去这些基地,俄罗斯的黑海舰队将失去影响力,其在非洲的军事辐射力也将大幅下降。
朱拉尼下令对俄军基地周边实施通行拦截,要求俄方车辆人员提前报备。这一举动虽象征意义大于实战效果,却表明叙利亚新政权已掌握地缘主导权,过去的“默认通行权”必须用新条件换取。
逮捕令的时机选择精妙。朱拉尼刚结束联大之行,与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复交,旋即对阿萨德发起司法追责。此举既向西方展示“改革诚意”,又为访俄谈判积累筹码。叙利亚新政权深谙大国心理,法律文书常成为心理战的工具。俄罗斯对此谨慎回应,仅通过驻联合国代表释放“重建援助”信号,试图以经济合作软化叙利亚立场。
朱拉尼要求俄罗斯减免叙利亚120亿美元债务,并解除国际制裁,以此换取基地租约的延续。叙利亚变局引发地区力量重组。土耳其敦促俄罗斯“认清现实”,美国恢复对叙非致命性援助,以色列则加大空袭叙境内伊朗目标。朱拉尼取消纪念叙以战争的节日,甚至暗示可能承认戈兰高地属以色列,这种“去阿萨德化”外交旨在换取西方支持,但可能动摇阿拉伯世界的传统立场。
对俄罗斯而言,更大的风险在于战略信誉的崩塌。若最终妥协交出阿萨德,伊朗、土耳其等地区伙伴将重新评估与莫斯科的合作可靠性;若坚守庇护,则可能被迫让渡基地部分控制权,削弱军事存在。卫星图像显示,俄军已开始向利比亚转移部分装备,这一举动反而被叙利亚新政府用作讨价还价的借口:“俄罗斯可以找替代品,我们也能向土耳其开放基地。”
阿萨德已成为博弈中的“影子议题”。他的命运不再关乎个人正义,而是俄罗斯与叙利亚新政权衡量利益底线的标尺。朱拉尼访俄时,双方谈的将是军事基地租期、债务减免尺度、地区影响力划分的深层交易。普京面临的选择,实则是俄罗斯中东战略的缩影:是坚守“盟友不弃”的道义招牌,还是优先保住塔尔图斯港的实战价值?当朱拉尼以基地为饵,要求俄罗斯“二选一”时,克里姆林宫的沉默暴露了其艰难权衡。国际政治中,法律与正义常成为利益的包装纸。叙利亚逮捕令的背后,是大国博弈的冷酷计算。若俄罗斯最终以阿萨德交换基地存续,这将是现实主义外交的胜利,还是全球秩序中“道义”的彻底沦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