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防战略会发生根本性调整吗 西半球安全优先(美国战略遏制) 99xcs.com

美国国防部官方网站声明显示,2025年的《国防战略》报告正在由国防部政策事务副部长科尔比负责制定,最快将于本月正式公布。据美媒披露,今年的新报告草案显露出重要转向——把本国和西半球安全置于大国竞争议题之上。这一变化是否意味着美国国防战略正发生根本性调整?中国社科院美国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袁征与湖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华中科技大学分中心研究员王鹏对此进行了解读。

美国防战略会发生根本性调整吗

袁征指出,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尤其是2010年中国GDP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后,美国对华防范意识明显增强。奥巴马政府推出“亚太再平衡战略”,应对中国崛起。特朗普政府发布新版《美国国家安全战略》及配套的《国防战略》,明确宣布回归大国战略竞争时代,中俄被视作主要竞争对手。拜登政府在2022年10月发布新版《国家安全战略》,将中国视为“最大战略竞争对手”,并宣称要用10年时间“竞赢”中国。然而,随着对华战略竞争的展开,美国国内一些声音认为,美国能否压制中国的崛起,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解决自身问题的能力。近年来,美国国内社会撕裂加剧,政治极化现象突出,党派之争激化,“美国反对美国”的现象愈加突出。支持特朗普的选民中有主张应将更多精力和资源放在美国国内,集中力量优先解决国内问题的一派,他们反对美国过多对外干预,带有强烈的杰克逊孤立主义特征。目前通过媒体吹风披露出来的信息表明,已草拟好的《美国国家安全战略》和《国防战略》将美国战略重心放在了美国自身。而特朗普政府内外的对外干预派,包括对华强硬派,对此表示强烈反对。正是在这种背景下,美国国内再次出现了有关美国战略重心调整的新一轮讨论。

王鹏认为,美国战略重心调整源于全球安全格局和美国国内外政策环境的变化。自奥巴马政府提出“重返亚太”以来,美国的战略重心一直倾向于亚太地区,主要目标是遏制中国崛起和维护自身在该地区的主导地位。“亚太再平衡战略”和“印太战略”相继提出后,美国将军事和战略资源大规模转向亚太地区,强化了其在该地区的军事存在及经济合作。近年来,美国亚太战略实施面临诸多挑战,特别是在中国日益增强的军事与经济影响力下,亚太地区的安全格局发生深刻变化。拜登政府公布的《国家安全战略》明确指出中国是“最重要的战略竞争者”,并加大对中国的军事和经济施压。不过,随着乌克兰危机的持续和北约东扩的影响,全球安全形势更趋复杂,美国加大了对欧洲和西半球的关注。美国国内政治氛围也推动了这一战略调整。特朗普政府面临的经济压力和对内政策的挑战使其更加注重西半球的安全问题,尤其是拉美地区的稳定和美国本土的防御。此外,拉美地区的移民问题、毒品走私以及与中国在该地区影响力的上升,也促使美国在制定未来战略时,将西半球置于更为重要的位置。因此,在2025年《国防战略》报告草案中,大国竞争虽仍是核心议题,但西半球安全和本土防御的优先性标志着美国在全球战略中的重心开始从亚太主导策略向全球多领域竞争战略过渡。

王鹏进一步分析,美国亚太战略目前呈现明显的“远程威慑为主、前沿存在为辅”的特点,强调通过军事和经济手段在远离中国的区域进行有效遏制,同时减少直接军事部署和干预。美国在亚太的军事存在呈现“轻量化、灵活化”趋势,尽管维持着一定规模的军事基地和盟友关系,但实际部署的前沿力量和传统意义上的驻军规模有所减少,特别是在东南亚和南太平洋地区。美国通过强化与日、韩、澳等传统盟友的军事合作,以及加强与印度等“伙伴国”的防务合作,实施多层次遏制战略。这种方式允许美国保持足够战略影响力,而无需过度依赖大规模军事存在。美国在亚太以“远程威慑”为主的策略还体现在增强战略核潜艇、空军和导弹防御系统的部署,强调远程打击和快速反应能力。这一策略使得美国能够在需要时迅速对中国进行军事威慑或干预,而无需像过去那样维持大量地面部队驻扎。同时,美国加大了在网络战、太空战和信息战等非传统领域的投入,这也是应对中国崛起的战略手段之一。未来,美国的亚太战略可能会进一步调整。美国可能会更加注重通过经济和科技手段进行战略竞争,特别是在高科技产业、人工智能和5G等领域,加强对中国技术崛起的制约。随着全球安全格局的变化,美国可能会在亚太地区更加依赖“伙伴网络”,即通过强化与区域盟友和伙伴的联合行动,形成对中国的“外包威慑”,减少直接军事冲突的风险。但台海和南海问题仍将成为中美之间可能出现较高烈度直接军事冲突的风险点和导火索。

袁征补充道,即便美国的战略重心有所调整,战略重点不会有根本性改变:对内,美国要集中精力和资源解决内部存在的问题,以便“让美国再次强大”;对外,美国依旧视中国为“最大战略竞争对手”,要对华战略竞争,“竞赢”中国。在印太方向,美国在与中国保持适当接触的同时,更加侧重中国崛起外部环境的塑造。美国会要求盟友承担更多义务,比如要求日韩等大幅增加国防开支,分担自身防务费用。美国会竭力施压盟友在遏华威慑战略中发挥更大作用。与此同时,考虑到中国军事力量的大幅提升,尤其是火箭军常规导弹和战略核力量打击范围的延伸,美军已经调整部署,将更多军事力量部署在从关岛到澳大利亚北部达尔文港一线的第二岛链,而在第一岛链保持适度军事存在。美军正在落实这一部署,未来将更加凸显。

王鹏指出,本届美国政府对外行为模式呈现战略收缩与增强地区控制并行的特点。美国在安全事务上的“外包”行为愈发明显。特朗普政府逐步减少直接军事干预,且强硬要求盟友承担更多安全责任。继任的拜登政府虽然恢复了多边主义框架,但仍总体延续要求盟友增加防务开支的战略。特朗普在其第二任期,进一步公开要求北约成员国将军费开支调高至本国GDP的5%。美国强压盟友增加军事投入,不仅要承担自身安全防务责任,还要为美国海外驻军提供经费支持。同时,美国在一些战略领域则采取较为保守的态度,减少对部分地区的军事干预,转而依赖间接方式和通过经济、科技等领域的影响力来维护其全球领导地位。另一方面,特朗普政府在“美国优先”战略下,采取更为强硬的关税政策,对盟友国家也不“网开一面”。这体现了美国在全球经济竞争中开始依靠单边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维护自身经济利益,在经济外交上逐步趋向“孤立主义”。

袁征认为,伴随着战略思维的变化和战略重心的调整,美国的战略收缩在所难免。这背后本质上是美国霸权力量的衰落,美国越来越难以承担全球霸主的成本。战略收缩主要体现在美国竭力减少海外军事义务,削减对外援助,要求盟友承担更多安全责任,更多分担防务负担。特朗普政府对待北约的态度尤为明显,美方急于结束乌克兰危机,压北约盟国将国防开支占比提升至各国GDP的5%,旨在减少美国在欧洲方向的投入。特朗普所秉持的“美国优先”,首要的是美国本土的治理,其次是美国周边的安全布局,最后是在印太地区与盟伴一道遏压中国。再度执政伊始,特朗普发出的种种霸凌言行表明其更加注重美国周边区域的安全掌控能力。美国国务卿鲁比奥首次出访就是中美洲地区,也表明特朗普政府愈加重视美国所在西半球的安全布局。美国势必加大在其周边及拉美地区的干预,以强化其在西半球的主导地位。未来,“门罗主义”或将大行其道。近期特朗普政府在加勒比地区的强力干预已经说明了这一点。

袁征指出,随着美国全球战略的调整,美国在特定地区的战略收缩比较明显。特朗普除了矿产和港口外,对于非洲事务基本忽略。在欧洲方向,美国不会轻易退出北约,但会将更多防务责任推给欧洲盟友,让盟友自负其责。“美国优先”的言行不可避免地会冲击跨大西洋关系,欧洲不得不进一步思考防务自主问题。在亚太地区,美国将更加侧重“离岸平衡”手法,依托地区内盟友牵制和平衡中国的崛起。不过,特朗普政府“美国优先”的政策和征收“对等关税”的做法会进一步强化东亚地区经济合作的动力,中国在本地区的影响力将进一步提升。美国在拉美地区强化“门罗主义”的干涉行径,势必会使得美国和拉美国家之间的关系趋于紧张。不仅如此,中美在拉美地区围绕“一带一路”倡议的博弈将趋于激烈。

王鹏认为,随着世界从单极霸权向多极竞争转变,美国战略调整无疑会重塑各地区的安全与经济环境,对全球格局产生深远影响。在亚太地区,美国将继续以遏制中国崛起为核心目标,可能加大与区域盟友的安全合作,力求在军事技术和经济领域对中国形成有效牵制。与此同时,随着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推进,美国也可能继续强化与东南亚国家、澳大利亚等国的合作,以应对中国在区域经济与基础设施建设中的影响力提升。在欧洲,美国的战略收缩可能会促使欧洲加强自身防务建设,推动欧盟在军事合作方面进一步整合,减少对美国依赖。但与此同时,美国仍会在反恐、核扩散等全球性安全问题上扮演重要角色,特别是在北约框架内的协调与领导。在拉美地区,美国将加大其在该地区的影响力,可能通过加强对加勒比地区的军事存在,以及在反毒、反恐等领域的军事介入,确保其在该地区的领导地位。拉美国家可能在经济合作与安全事务上更加依赖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