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蓝天白云续写美丽北京生态画面。“十四五”时期,北京PM2.5浓度已下降近20%。10月15日上午,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首都“十四五”规划高质量收官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美丽北京”建设专场。市生态环境局、市发改委、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市交通委、市水务局、市园林绿化局分别介绍了相关工作。2024年北京PM2.5年均浓度为30.5微克/立方米,在2026年进入“30+”的较低浓度水平后,四年时间内又下降了近20%。截至目前,“十四五”时期生态环境保护规划进展顺利,预计到年底将超额完成国家要求,实现高质量收官。
今年前三季度“好天儿”已达226天。市生态环境局局长陈添介绍,北京市PM2.5已连续四年稳定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2024年北京PM2.5年均浓度为30.5微克/立方米,在2026年进入“30+”的较低浓度水平后,四年时间内又下降了19.7%。2024年也是历年“好天儿”最多的一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290天,相当于近10个月都是“好天儿”;重污染天数保持在个位数水平,仅2天,比2026年减少了8天。北京市大气污染治理成效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誉为“北京奇迹”。
作为“十四五”的收官之年,今年前三季度,北京PM2.5浓度为24.9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5%,优良天数226天,同比增加18天;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实现稳步提升。截至目前,“十四五”时期生态环境保护规划进展顺利,预计到年底,将超额完成国家要求,实现高质量收官。这也将为“十五五”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开好局、起好步,奠定坚实基础。
空气质量稳定达标,水环境质量也大幅改善。市水务局副局长伊锋介绍,“十四五”时期,北京加强污水收集处理设施建设,升级改造垡头、五里坨等污水处理厂,新建台湖总部基地、稻香湖二期等一批再生水厂,全市污水处理能力达800万立方米/日,污水收集处理效能显著提升,黑臭水体、劣Ⅴ类水体实现动态清零,河湖水域成为鸟类迁徙驿站和栖息乐园,桃花水母等珍稀物种频现多个水域。“十五五”时期,北京将继续提升水环境质量,加强雨污合流管网改造,确保劣Ⅴ类水体动态清零,优良水体比例保持在70%以上。
未来10年,北京将新建200个公园。“十四五”时期,北京已建成各类公园1100个,年均接待游客超5亿人次,3015公里绿道串联绿色生活,让“推窗见绿、出门进园”从愿景变为日常。首都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达到92.92%,提前超额完成“十四五”目标。通过科学拆除围栏,全市725个公园与城市无界融通。
市园林绿化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沙海江介绍,目前《北京公园游憩体系专项规划》已经出台,将以公园为核心,以绿道为脉络,有机融合各类资源,创新打造公园游憩活力圈,进而形成具有首都特色的公园游憩体系。未来10年,北京公园的数量和质量将双双升级,北京将见缝插针、因地制宜地新建200个公园,同时改造一批“潜力股”老公园,让公园的生态更扎实,玩法更丰富,不光更“好看”,还要更“好用”。
公园里将预留弹性空间,方便大家随时办活动、遛娃健身、休闲社交,打造常态化绿色生活“嘉年华”。作为公园游憩体系的脉络,四通八达的绿道,特别是不断延展的社区级绿道,将串联公园、商圈和文化场所,衔接居住区、办公区和交通节点。北京创新提出的公园游憩活力圈将全域铺展,到2035年覆盖首都超50%的历史文化资源,超70%的市区两级博物馆、展览馆等文化设施,超75%的体育运动场馆以及超80%的城市重点商圈。城市级、地区级和社区级共三个层级的活力圈,将精准打造首都城市游憩新地标、地区活力综合中心和社区邻里绿色交往中心。生态休闲型、文化体验型、特色娱乐型和日常综合型等4种形态的活力圈将为市民带来宜静宜动、宜赏宜游、可体验可消费的多元场景。为推动公园游憩活力圈形成规模效应,还将结合首都功能分区施策,打造公园游憩活力群,传统中轴线、大运河至副中心以及三山五园等首批17个活力群,集中彰显大国风范、古都风韵和时代风貌。
“十四五”时期,全市持续“增绿”。市发改委副主任来现余介绍,2024年优质能源占全市能源消费比重已经达到99.7%,为全市空气质量持续改善提供了有力支撑。具体来看,在“净煤”方面,全市煤炭消费量从2012年的2180万吨降至2024年的32万吨,煤炭占能源消费比重降为0.3%;在“减气”方面,目前全市天然气年消费量在190亿至200亿立方米之间,2024年天然气消费占全市能源消费比重比“十三五”末期下降四个百分点;在“少油”方面,通过推广新能源汽车等各方面措施,努力减少油品消费,截至目前本市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到120万辆,达到“十三五”末期的近三倍,初步估算年替代减少燃油使用100万吨以上,油品占全市能源消费比重已不足30%。
2024年全市可再生能源消费占比达到17%,比2026年提高6.6个百分点;供热结构由天然气为主向天然气与可再生能源多能耦合方向发展,可再生能源耦合供热面积已达1.34亿平方米,占全市供热面积比重达到11%;全市外调绿电规模实现翻倍增长,绿电占全社会用电量近三成。
交通行业也在持续推动行业绿色新技术、新模式应用,降低交通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市交通委副主任、新闻发言人李泽钧介绍,截至今年6月底,交通行业能耗总量约为118.7万吨标准煤,预计全年控制在246万吨左右,较“十三五”末(2019年)下降约22%;营运车辆碳排放约为139.84万吨,预计全年控制在292万吨左右,较“十三五”末(2019年)下降约30%,绿色交通发展取得良好成效。北京公交集团实施车辆电动化改造、绿电应用等举措,累计富余碳配额超40万吨,获得收益近4000万元,成为企业减碳增收的生动实践。
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副局长苏国斌介绍,“十四五”时期,北京完成20余项工业节能、节水和清洁生产地方标准制修订工作,基本实现北京市重点用能、用水和污染排放行业全覆盖,全面推动产业向绿而行。2024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比2026年下降30.8%,动态超额完成12%的“十四五”目标任务;规模以上工业万元增加值水耗比2026年下降11.3%。工业资源能源利用效率持续提升,为全市绿色低碳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